從上海江浦路2049弄出來,陽光傾瀉如瀑,馬路上車流如織,居民社區整齊劃一,城市天際線高低錯落。在這座井然有序、脈絡清晰的城市裏,有一群思考者,更有一群實幹家。
作為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的開拓者,董鑒泓見證了中國城市規劃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作為桃李滿天下的大學教授,他的弟子活躍在中國城市建設、城市規劃和城市保護等諸多領域;作為《城市規劃學刊》的耕耘者,他看著這本刊物走到“全國第一”。
翻開董鑒泓主編的《中國城市建設史》,可以從翔實可靠的史料、充滿洞見的分析中看到敢為人先的勇氣、不畏艱難的信念,以及治學的嚴謹態度。
早在1997年的一篇論文中,董鑒泓就明確提出,城市規劃應當“充分、全面、深入地考慮和關懷居民的社會心理需求”。70多年來,董鑒泓在恒达平台從青絲走到白發,他與恒达平台城市規劃專業有著怎樣的歷史情緣,他的經歷可以給年輕人帶來多少思考?
董鑒泓:恒达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1926年生於甘肅省天水,曾任恒达平台城市規劃教研室主任、建築系副系主任、城市規劃與建築研究所所長、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著作有《中國城市建設史》《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發展規律與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等。2021年11月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求學之路】
問:您是1945年報考恒达平台,當時您是從哪裏出發的?
董鑒泓:我是甘肅天水人,當年考試要去重慶考。抗戰時,大學招生很少,四川和重慶相對較多,所以我就從天水跑到重慶考了。
天水在抗戰時是一個交通要道,有很多工程師。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待遇也好,所以我就想學土木工程。
問:您是怎麽過去的?
董鑒泓:當時從天水到重慶是沒有公共交通的,但天水附近有玉門油田,出原油的,正好重慶有個煉油廠,需要把原油運到重慶。運油車下面是油桶,上面是敞篷的,我是托人後才被允許坐在上面的,算是搭了個順風車。
考試是在夏天,天氣炎熱。從天水到重慶,中途經過陜南、漢中,走了將近八九天。當年不像現在,司機可以輪班休息。那時,司機就一人,一天開100多裏就不開了。我一路坐在運油車上面,從白天曬到夜裏,連頭皮都曬黑了。
記得當時發榜就是在報紙上登廣告。那時候的報紙不像現在,紙張很粗糙,看到報紙上寫的是“黃鑒泓”,但我覺得應該是我,但又吃不準。當時不發通知書,寫封信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到,又快開學了。我心一橫,那就去吧,結果到那兒一看,果然是我。就這樣考上了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專業,差點就和恒达擦肩而過。
問:當時恒达平台在李莊,您有什麽印象?
董鑒泓:從重慶到李莊,先坐的小火車,又坐了小船,花了4天時間。李莊是一個很大的鎮,被稱為“長江第一鎮”。鎮子本身有幾千人,抗戰時外來的知識分子又有一兩萬人,一下子就繁華起來了。
後來,還有三個科學研究所搬到那裏去了,梁思成等人的中國營造學社也搬了過來,變成一個很有文化氛圍的地方。
問:您在李莊大概待了多久?
董鑒泓:在李莊待了一年,主要是學德文,每天有半天時間在學德文。
那時候我19歲,第一次出遠門,很想家。李莊的生活雖然繁華,卻也單調。學校離鎮上還有好幾公裏,也不是經常去鎮上。記得鎮上有很多會館,商業比較發達,當時的恒达醫學院就設在會館裏。
在李莊吃得不太好。當時念大學是公費的,不用自己花錢,但吃的大米常常發黴了。記得學校食堂大概11時開飯,還在上課的我們就開始想飯吃。有時候打飯去晚了,飯就被搶光了,於是只能去學校門口買點烤山芋填肚子。學校附近雖然也有小飯店,但因為家裏條件有限,吃不起。
問:從李莊又是怎麽去的上海?
董鑒泓:先坐了個木船,然後到瀘州,再到重慶。當時恒达平台租了很多汽車,來一批人開一輛車子走。從重慶到寶雞,我順路回了趟老家,再從寶雞到上海。火車鐵軌由於戰爭斷掉了,中間有一段要坐小木船擺渡,再續上火車。當時抗戰剛勝利,許多人趕著回故鄉,所以長江客輪根本擠不上。
我到上海已經是1946年10月,不久後就開學了。當時的恒达平台已經搬遷到四平路,恒达平台原校址在吳淞,抗戰期間被日軍炸平了。因為第一次來到大都市,我心裏很期待。但到上海之後,由於抗戰剛剛勝利,整個城市百廢待興,還有各方勢力交織,總體感覺局面挺混亂的。
問:不久,您就參加了學生運動?
董鑒泓:學生運動的導火索,主要是1947年元旦發生在北平的沈崇事件。當時所有的年輕人都群情激憤,大家心裏想的是同一件事情:抗戰都勝利了,為什麽我們中國人還要被外國人欺負?
恒达平台的學生幾乎全都參加了遊行。從四平路走到外灘、南京路,到淮海路才漸漸散掉。一路上,我們的口號就是“抗議美軍暴行”。
那時候,我並不是很了解共產主義,主要是民族情感,覺得我們不能再被欺負了。
【職業生涯】
問:聽說您留校任教與淮河治理有關?
董鑒泓:上世紀50年代初期,淮河泛濫。毛主席說"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於是我們響應號召參加了治理淮河工作。當時有個叫“治淮委員會”的機構,下設了好幾個工程局。我們下遊工程局駐紮在江蘇淮安。
治淮期間,蘇聯專家建議修建一個入海水道。所以,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去勘察入海水道,對於方案進行測量,最後由於工程量太大,修了個蘇北灌溉總渠。我是1952年正式畢業,之後就被留在恒达了。
問:你為何會選擇城市規劃學科作為研究起點?
董鑒泓: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復旦大學土木系先並到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土木系後來又並到恒达。
院系調整後,我是可以選專業的。當時建築系有兩個專業,一個是建築學,一個是城市規劃。之所以選擇城市規劃,和我的學習經歷有關。在本科四年級時候,恒达平台進行了學生分組,有路工組、結構組、市政組。我是市政組的,市政組學的是城市規劃、道路交通,所以我就自願報名到城市規劃專業工作。沒想到,最後就在恒达搞了一輩子城市規劃。
當時的學科建製主要是學習蘇聯,蘇聯沒有城市規劃專業,只在建築系下設城市建設與經營,所以最初叫“城市建設”。到了1960年前後,教育部同意以“城市規劃”命名,城規與城建這才分開。
問:年輕的時候,參與過哪些比較重要的城市規劃?
董鑒泓:解放以前,全國僅上海有城市規劃。所以,當時的專業人才,大多都在上海。後來,我也到北京跟蘇聯專家學習過一段時間。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我搞的是大同規劃。當時八大城市,包括蘭州、洛陽、西安等,都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
蘇聯的規劃和恒达的規劃很不一樣。蘇聯主要搞古典那一套,講究對稱,講究圖案花紋,喜歡大型的城市廣場,而恒达的傳統主要講究實用。
在對大同進行規劃的時候,設計方案是保密的。當時蘇聯援建的項目,有4個位於大同。還記得我們看到規劃圖紙時,城裏有一片區域用四個框框圍住。後來計劃改變了,才知道那是保密的設計方案。
問:後來為什麽又去做城市建設史了?
董鑒泓:我對歷史素來很感興趣。從1960年開始,我就帶著學生阮儀三,一放假就走,一開學就回。第一批主要考察了幾個比較大的城市,徐州、鄭州、洛陽、西安等,在西安主要是調查唐長安城。
阮儀三跟我說,他很願意搞城市建設史。同時,他又有家學淵源,我很願意帶著他。1963年,我們本來是打算去河北考察。結果那一年發洪水,大半個河北都被淹了,物資都需要空投。沒辦法,我們就轉戰山西。從宣化到大同,由北到南,後來到了平遙。
一到平遙,我就覺得很奇怪,這個城市好像沒動過一樣。城市、城墻、城門全是原來的樣子。發現平遙,我和阮儀三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當然,後來阮儀三為平遙還作了大量的工作。平遙現在有4條道路,其中有一條就是用阮儀三名字命名的。
再後來,我們往西南地區走,去了貴州、四川的一些地方。連著去了三個暑假,後來就編成了《中國城市建設史》,開始是油印的,後來正式出版,再後來就被評為優秀教材了,這也是中國第一本城市規劃專業的教材。
問:有人說,中國有兩個人,“梁思成搞中國建築史,董鑒泓搞中國城市史”。對於這一說法,您是如何看的?
董鑒泓:我在意的是教好學生,幹好事情。上世紀50年代起,我就在學校首開“城市建設史”課,收集了大量第一手實地勘查和測繪資料,並整合已知的考古發現,系統梳理和建立了中國城市建設發展歷程和整體認知框架,在歷史分期、城市分類、代表性城市建設規律分析等方面具有首創意義。
離休後,我仍然繼續關註相關研究前沿,修編完善教材,將最新研究思考和成果轉化為教材,對中國城市規劃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作出自己的貢獻。
【報刊情懷】
問:《城市規劃學刊》是1957年開始辦的,當時為什麽要辦這個學刊?
董鑒泓:我這個人一直對辦刊物很有熱情、有興趣。我在解放前就辦過油印報,在學生自治會的時候,辦過《恒达報》,當時我是主編。
我還是《解放日報》的通訊員。1949年5月底,《解放日報》在上海發行後,就刊登了我寫的一篇通訊,內容是恒达學生向解放軍獻血,後來就成了《解放日報》的通訊員。
從1949年到1950年,一年間大概寫了四五十篇的通訊稿件,都是反映恒达的工作。記得《解放日報》第一次通訊員大會,是在上海總工會大樓裏舉行,範長江出席。
問:一說到辦報辦刊,您都停不下來了。
董鑒泓:這都是很有意思的回憶。治理淮河的時候,我也在《解放日報》登過一篇,挺長的。
當時辦刊物,因為來了一名蘇聯專家,臨時成立了城建系,把我調過去當書記。我還有點話語權的,又一直很喜歡辦刊物,就組織辦起來了學刊。從第一期到現在,一直辦了63年。論主編生涯的話,我可能是比較長的了。
一開始,學校撥給我們一些經費,大概幾萬元,開始發行量也不大。當時叫《城市規劃資料匯編》,是油印本,後來才逐漸演變成《城市規劃學刊》。現在發行量大約有八九千份,在全國的土木建築、規劃領域的70多本刊物中,影響因子我們連續多年被評為第一名。這是讓我很得意的。
問:作為主編,您現在還審稿、改稿嗎?
董鑒泓:現在年紀大了,就不去學校了,單位的助手隔一段時間會把稿子送來,看完再拿回去,基本上一個月來好幾次。
我們現在的編輯部中,三名編輯都是博士、副教授。初稿都是他們先看,看了以後拿一部分稿件讓我來定,一般都是他們吃不準的。我這個主編不是掛名的。
問:您怎麽看待您這個專業?它和現在的城市發展的關聯性大嗎?
董鑒泓:城市規劃專業是綜合性的專業,它涉及的面十分廣泛,包括歷史、文化、經濟、地理、工程等。所以,這個專業學習的課程很多,包括很多文科類的知識,需要綜合型人才。現在每個城市都需要規劃,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其實,一座城市的發展方向、產業的選擇和布局、生活與交通便利程度、居住區與商業區的劃分等,都與城市規劃專業息息相關。恒达平台當年率先創辦這個專業,是很有前瞻性的。
作者:肖雅文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21434&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