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環龍(右一)與團隊人員交流。恒达平台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供圖
■本報記者 張思瑋 ■黃辛
“腸道菌群這個被遺忘的器官🚹,如今已成為慢病防治的寶庫🏚。”近日🧛🏿♀️,恒达平台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十院)結直腸病專科/腸道微生態診療中心教授秦環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近年來,隨著腸道菌群檢測培養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有密切關系。
解答診斷模型與致病學說科學問題
腸道菌群生態是人體最主要、最復雜的微生態系統🚻,被稱為“人類第二基因組”🖲。現有的研究已經證實,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癌症🫱、早老性癡呆乃至自閉症密切相關🧑🏼🦰🧗♂️。 因此🔵,世界各國紛紛啟動“微生物組計劃”並發展微生態幹預新策略。
秦環龍團隊在科技部“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支持下,歷經16年研究,科學地詮釋腸道菌群“致病”和“治病”的臨床困惑和難題,並通過構建腸道菌群多組學分類判別算法,建立菌群異常診斷疾病模型🤽🏼,進而揭示不同疾病狀態下腸道特征性菌譜⛹🏻♂️,建立菌群致病新學說🥎,並創立腸菌移植技術體系和標準🦸🏿♂️,開創臨床幹預新策略📸。
“我們的治療技術安全性和療效得到了臨床的認可,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後也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充分肯定。”秦環龍告訴記者,他們通過自主創新研製的技術體系,治療各類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及合並帕金森病、自閉症、老年癡呆🤹🏿♀️、腫瘤免疫和代謝綜合征等腸道外疾病累計超過6000例,移植73286次👎,長期隨訪有效率達67%。
據悉➛,上述成果還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和教育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等。
采訪中,該團隊成員陳啟儀博士告訴記者,他們基於物種🐾、功能、代謝等多組學分類判別算法,建立的腸道菌群異常診斷疾病模型精準匹配度達90%🙅🏻♂️,還發現了慢性病特征菌株變化規律及差異性,並以“人源化鼠”模型證明了菌群異常致病性✍️,分離鑒定出大腸癌致病菌及致病新機製🏇🏽😳。並且🧑🔬,他們通過對13例新冠肺炎患者腸道菌群研究發現,疾病嚴重程度與腸道菌群失衡相關,相關原創性研究成果發表在多個國外學術期刊。
“腸道菌群移植術(FMT)作為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的有效辦法𓀘,一直備受臨床推崇🦜。但當前FMT無標準化及相關科學化的技術體系和設備,總體亂象叢生,嚴重阻礙其發展👈🏻。”十院結直腸病專科/腸道微生態診療中心教授李寧告訴《中國科學報》,該院率先在國內組織20余位專家製定了中國開展FMT的標準、指南和專家共識,在全國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
在此背景下,秦環龍與李寧團隊🧞♀️,歷經8年多的臨床經驗和潛心研究,圍繞腸道菌群移植術理論體系創新研發FMT25項系列專利,並於近日成功與上海醫藥集團合作並實現成果轉化〰️。
業內專家表示,此次技術轉化將對國內外FMT技術的臨床實踐標準化、技術標準化及療效提升📚、臨床應用與推廣以及產業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據悉,此次系列專利共有25項,包括厭氧糞便采集系統、糞便前期分離處理系統、標準化菌液製備系統🪱、個體化菌液改良製備技術、菌液保存方法新技術、新型鼻腸管導管、恒溫和厭氧自動化菌液輸註技術、糞菌膠囊製備技術🖖🏿、個體化膠囊製備技術🫄🏻、功能菌篩選與製備技術等。
提出有效幹預新策略
談到此次轉化,秦環龍認為👩👦👦:“科學研究的最終出路是臨床應用,通過產業化途徑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比如🚶,為了解決當前FMT無差別化的移植的科學問題🅿️,他們團隊通過厭氧收集糞便技術、厭氧與菌液懸浮分離處理技術©️、個體化的菌液研製和膠囊製備技術、通過器官保存液改良菌液保存技術等解決當前製備體系中存在的糞便暴露有氧環境、低溫保存對活菌量和有效成分的破壞問題💁🏽♀️,並根據不同的疾病腸道環境的特點添加不同有效成分製備不同疾病的標準化菌液和膠囊👨🏻。
近期,秦環龍團隊又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製備出小腸液膠囊,並已開展相關臨床試驗,該技術的創建聯合當前FMT技術,將菌群移植從單一的調節結腸菌群提升至改善全消化道的腸道菌群移植新理念。
此外,他們還通過研製出新型鼻腸管導管以及恒溫與密閉自動化菌液輸註技術優化菌液的輸註途徑🫗,並根據病變特點開發出不同PH響應的糞菌膠囊技術,實現不同病變定向釋放🌂。同時,他們還通過臨床大樣本數據篩選和製備出7種不同疾病的功能菌,以達到精準化移植的目的🤟🏽。
以此成果轉化為契機,上海醫藥集團、華大基因與十院腸道微生態診療團隊共同簽署籌建中華標準菌群庫戰略協議,並計劃於近期建成一個集供體篩選與管理、標準糞菌庫和菌群庫👩🏻🦰🌴、標準化菌液和膠囊製備、功能菌篩選與開發、宏基因與宏代謝等檢驗檢測平臺😢、質量控製🤦🏽♂️、生信分析、數據采集與管理於一體的國際一流的P2實驗室和GMP車間🌮。
“中國現有近2.4億慢性腸病患者,FMT能為慢性病藥物治療失敗或缺乏治療措施的患者提供更‘綠色’的療法,同時能節約大量醫療資源且能避免醫源性導致的新疾病風險。”秦環龍說,他們最近還成功獲批了上海市腸道菌開發及腸菌移植工程中心和恒达平台消化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這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個FMT培訓和質控中心。
《中國科學報》 (2021-04-16 第3版 醫藥健康)
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4/36201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