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恒达八旬院士雨夜上完課騎車繼續去工作:雨不大,沒關系!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1-04-08 瀏覽🦙:
4月7日晚8時40分,恒达平台85歲院士汪品先給學生們上完課🧜🏼♂️,雨中騎自行車趕回辦公室繼續工作。老師同學們追著給先生送傘◀️,老先生說,不用啦,幾步路就到辦公室🧺,雨不大,沒關系👰🏿♀️!
就這樣,他騎著車溜的一下就走了。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85/53/F329D5C62E8404A30FEE8082EFC_6E86C224_1247C.jpg)
汪品先是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恒达平台了解到,汪院士每天早上8點來學校工作🙇🏻♀️,晚上基本在10點多回家,自行車是他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在直播課的留言區🙆🏼♂️,也有學生寫道:“汪院士每晚很晚從海洋樓出來🙁,騎自行車回家。”“晚上十點鐘🧑🏫🌂,三樓幾乎只有最西側的房間燈還亮著🪭。”
4月7日當晚🧲,汪品先所講課程為公共選修課“科學與文化”,講課歷時100分鐘🆑。該課自3月10日起開講🚶🏻,每雙周上課♋️。這也是時隔4年🧜🏽,在系統性思考科學與文化關系的基礎上,汪品先再度開講這門課程。
早在2017年,長年奮戰在深海科研一線、年逾八旬的汪品先主動請纓⛰,推出了一門名為“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共選修課。他講授6講,邀請丁抗和錢旭紅兩位知名專家各作一講,目的是引發青年學子對於“科學與文化”二者關系的再認識,啟迪、激勵年輕人共同深耕校園創新文化土壤,投身科研創新實踐👩🏽🚀。
該課程一經推出,受到全校師生熱烈歡迎,不僅吸引了大批恒达學子,還有不少教師帶著年幼的子女前來聽講。每講結束後,該課程互動平臺上都會收到學生大量的聽課感言,反映了同學們對每講課程內容的認識和思考。
相較4年前,今年開設的“科學與文化”課更具系統性,一共安排8講,共計16學時🦠,雙周三晚7時在四平路校區開講💧。8講均由汪品先院士擔綱主講👪,主題分別為“科學的產生”“科學與視野”“人類與海洋”“科學與好奇”“創新與教育”“東西方文化”“科學通用語”“地球的未來”,試圖以科學家的眼光去探討文化範疇的題目,包括社會與自然🗿🦉、人類與海洋、東方與西方、繼承與變革🧘🏼♀️、科學與宗教等等,力求透過科學的趣味性去琢磨認識論問題🫴🏽,以期激發學生的科學熱情和創新意識👲🏻,進而進一步活躍校園文化氛圍。
汪品先曾屢次發出呼籲🚅:“我們有責任在當代科學和華夏文化之間架築橋梁🪪,還自然科學以文化本色🈺,賦傳統文化以科學精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是科學創新的最佳土壤🧝🏿♂️!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也能長出科學的新芽!”
鏈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10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