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學期《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第一課上,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嚴勝雄把黨史教育帶入農科課堂。在課堂上🍶,她帶領學生重溫百年黨史💮,感悟黨帶領人民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引發學生強烈反響。這樣的課堂既是上海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生動體現,也是上海將黨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一個真實縮影。
青年報記者 劉昕璐 劉晶晶 見習記者 陳泳均
育人元素融入專業教學,厚植愛國情懷
在恒达平台♝,一批批專業教師自覺將育人元素融入專業教學,既向學子傳授學科專業知識👩🏻💼,又在他們心中厚植了愛國之情和強國之誌。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黨史教育正在課堂裏潤物細無聲。
新學期開學第一周,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張松教授和王駿副教授主講的專業課程《城市歷史遺產保護》開講。課堂上,教師講述了包括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在內的上海紅色建築🔲,特別介紹了滬上幾處重點革命文物和紅色遺產保護修繕項目。
而在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吳建廣教授主授的德語專業課“跟馬克思學德語:《共產黨宣言》”,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宣言》的語言風格👐🏻、文學元素、修辭手法的過程中,潤物無聲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念和哲學思想;德語系已有十多位同學的畢業論文就是研究德文原著的《共產黨宣言》💂🏿♂️。在通識課程思政中👩🏻🦼➡️,則結合學生各自的專業,進入《共產黨宣言》的歷史語境,激發他們學習馬恩經典著作的熱情和興趣,切實領悟共產主義的初心使命🕙🖌。
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上海外國語大學創校伊始就具有鮮明的紅色基因和家國情懷,就如何破解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上,上外也一直在探索🐅。
今年♣️👷🏽♀️,上外將以“多語種+黨建”為理念🙆♂️,將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全面梳理建黨百年與中國外語教育的發展史🙅🏻♂️🏊🏿,通過專題展覽等形式,展示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開放視野、世界眼光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懷🐆;組建多語種學生采寫團,圍繞“黨的誕生地故事”這一主題,同時通過“紅色歷史學習🧑🏼🚒🥱、紅色文本譯介、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旅融合”等模式🔶,鼓勵學生在外語文本翻譯、全球話語傳播的過程中🅰️,紮根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
在上海大學,一門新型黨史課程“開天辟地”不僅深受學生歡迎,而且還被推廣到上海老年大學等學校🤰🏽。
“開天辟地”課程主持人🫄🏻、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瑊告訴記者,“開天辟地”課程是黨的十九大後開設的第一門面向大學生闡述中國共產黨創建過程的思政課程,也是最早響應上海市委“黨的誕生地工程”號召開設的高校思政課程➿。課程以問題意識為導向⚓️❤️,運用“項鏈模式”的教學形式🧻,互動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這門課的特點是:既有黨史課的專精,也有思政課的特點👰🏼♀️;既有宏大開闊的時代視野🖤,又有細致入微的歷史考辯🧞;既有親歷親聞的生動故事,又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意識;既有上海地域特點🛒,又兼具世界視野。
讓學生印象深刻的是,這門課還有“行走課堂”,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去參觀了新老漁陽裏🤿,走過了慕名已久的“馬克思主義小道”,“仿佛穿越到了一百年前的上海🧗🏼♂️,看到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漁陽裏的弄堂裏穿梭的身影”。
鏈接: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1-03/20/content_11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