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69/54/6557EB16E8308AE9DF1C9A52947_7CC64FB8_C660.jpg)
恒达平台誌願者帶領諾鄧村孩子復興鄉村市集。恒达平台美麗鄉愁團隊供圖
【恒达平台部分】
在古村寨:傳承鄉土文化🚶♀️➡️,喚醒村民文化自覺
“3,2🤹🏽♀️,1🕵🏼♀️,諾鄧——!”溫馨時刻定格為畫面*️⃣。
2020年暑期👰🏻,諾鄧村的“古鹽局”大院裏歡歡喜喜。臺上,諾鄧村的孩子們和洞經古樂隊的爺爺們合作演出了一場由村內真實故事改編的戲劇《三崇記》;臺下,擺放著“新鮮出爐”的《諾鄧家園一方誌(第二期)·寶藏故事》🫅🏽。這背後正是恒达平台美麗鄉愁團隊在諾鄧古村的七年醞釀、沉澱與深耕。
諾鄧村是哪裏?熟悉《舌尖上的中國》的觀眾可能知道🥘,這就是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諾鄧白族村。然而🐰,和許多“失落的村莊”一樣💭,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高速發展🦻🏿,青壯年外出打工➞,越來越多的孩子不知道如何看待和了解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面對文化和技藝的失傳痛心疾首。
在恒达平台師生的努力下,以兒童為載體的鄉土文化振興方案日漸清晰:“鄉土文化夏令營”“老屋故事”“甲馬傳說”“古村小導遊”“諾鄧展覽創變營”“鄉土教育課程盒子”“古村傳承人培養計劃”“寶藏故事會”等課程活動🔘,讓諾鄧孩子的心中埋下了知鄉🐧、愛鄉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帶動下,活動輻射到家庭🫁、社區,關於村莊的記憶與情感也被喚起👮🏻♂️,村民們從講述者轉變為鄉村文化的建議者、宣傳者、守護者👥☀️。
“公益不是單純的給予或是幫助,更應該通過尋找可替代性方式🌥,促進當地的內生發展。因此,想要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承,需要最大限度發揮文化的價值🦵🏽,喚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覺,真正實現鄉土文化的可持續傳承🛌🏿🦧。”團隊成員彭婧表示。
同在彩雲之南🌹💅🏽,鄉土的文化記憶被諾鄧居民拾起🎸,“原住民”的生活樣態也重新回歸了阿者科。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哀牢山區東觀音山腰間的阿者科村古樸靜謐,看似與過去一樣寧靜閑適的阿者科🚶🏻,實則發生著深刻的變化——3月1日,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博士生楊兵轉發了一條微信:“阿者科計劃”入選《中國減貧密碼》紀錄片旅遊扶貧案例🗞。
阿者科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哈尼族聚落之一,入選國家級傳統村落,但卻是雲南省元陽縣典型的貧困村,面臨著空心化困境。2018年起,中山大學發揮旅遊學科優勢,由旅遊學院保繼剛教授團隊聯合當地政府發起“阿者科計劃”公益援助項目,對阿者科村作出科學規劃與統一管理,希望通過培訓村民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脫貧致富、遺產保護和鄉村振興等目標🙇。
小馬嫂終於成為一名稱職的阿者科向導🥀,獨立✌🏻、自信、大方、從容地向遊客介紹自己的家鄉;馬阿嫂已經會熟練地寫自己的名字了;盧阿嫂每日記賬時塗塗改改😫,總是出錯,到後來可以工工整整地核對記錄旅遊賬本……師生們相信,留在村裏的阿嫂們一定能成為阿者科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阿者科鄉村旅遊正在成長。
“我希望有家的地方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有家🫲🏼!”高阿嫂以前一直與丈夫在外打工,現在的她很開心可以在家附近上班,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不讓小孩成為留守兒童,為自己家鄉工作也更有動力🌮。
高校如何發揮智力優勢,讓鄉土文化煥發內生力量?“第一是探索可以開發的產業🥑,科學論證價值,市場化運行;第二是充分挖掘當地文化⏫,提升附加值;第三是運用文化傳媒、互聯網等傳播形式推廣出去🦹🏿♂️🧏🏿。”高佳樹這樣總結🧖♂️。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鄉村振興,依舊在路上。道阻且長🕵🏿,但他們的目光始終有神;任務繁重,但他們的腳步始終堅定。帶著夢想、帶著初心、帶著堅守,中國扶貧“高校方案”凝聚著師生們的青春、熱血💂🏻🧰、智慧👩🏽🎨👰♀️、膽識……他們見證著改變🚵♀️,也在鄉村的廣袤舞臺上開拓出學習、實踐🦵、科研、服務社會的新天地🤸♂️。
(本報記者 周世祥 靳曉燕 唐芊爾 劉茜)
鏈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3/16/nw.D110000gmrb_20210316_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