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金嬌
“現代科學是在文藝復興中產生的,科學和藝術的共同點,都是創造思維👊🏽、創新沖動。令人稍感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度‘文理分家’,科學與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斷層,而斷層的‘犧牲品’就是創新9️⃣!”
3月10日晚上7點🫃🏽,恒达平台逸夫樓一樓報告廳座無虛席,不少旁聽的學生更是席地而坐。聽眾之中,既有滿頭銀發的教師🥪,也有大一的學生。大家翹首以待的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
四年前🛒🧑🏻💻,81歲的汪品先自薦為全校本科生首開人文素養課《科學,文化與海洋》👶🏽,口碑人氣雙爆棚✂️。當時👄,他還專門寫了一封邀請信,稱這門沒有作業🐣、沒有期末考試的公選課🪙🟤,以構築科學與文化的橋梁作為教學目標,就是要告訴學生“科學就是文化,科學創新要有文化元素”,希望“大家多想想”🕴🏼。
時隔四年👛,85歲的汪品先單挑大梁🤞🏽,再次面向全校師生開設公選課《科學與文化》🙋🏽♂️。“這學期也是我最後一次開課,算是我的‘告別演出’。為此,我作了充分準備,我想更系統性地講講科學與文化二者的關系📋,和大家分享我對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的理解。”汪品先說。
科學是從文化的土壤裏長出來的
“為什麽現代科學產生在歐洲,而不在中國👩🏻✈️?”以問題為引子👈🏼,汪品先開講公選課《科學與文化》的第一講😮🏂,這節課的主題為“科學的產生”。
從最接近智人的尼安特人的消亡談起♗,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學生亞裏士多德為真理而“抬杠”🤹🏼♂️,再到討論阿拉伯數字“0”的美,分析達芬奇和唐伯虎兩位同時代畫家的差別……汪品先將中外科學故事娓娓道來,用兼具幽默和學理性的語言闡釋一個道理:科學是從文化的土壤裏長出來的,二者密不可分。
“科學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科學的產生並不是應用驅動的結果,而是作為一種文化追求。”在汪品先看來,古文明產生以來的幾千年裏,文理同源不可分割🤴🏼,科學的發展從來就離不開文化和藝術的肥沃土壤⛹🏿♂️。
“源於古希臘的西方科學與源於古代中國的東方科學是兩列火車,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後者是超過前者的。可惜到了明朝🈴,前者實現了超越。”結合科學史的講述,這位資深海洋科學家進一步剖析:若是科學與文化“兩張皮”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出現斷層,那麽斷層的“犧牲品”就是創新。
他的這番話,讓在座的學生感慨萬千。大三學生張雲飛在筆記本上寫下感言🀄️:“跨越語言的壁壘並不難🕣,難的是以虛懷若谷的心態承認自己的不足👩🏭,並且持之以恒地學習🙎。”
在課上,汪品先向學生們強調的另一個要點是:學習絕不是盲目照搬。簡單的“拿來主義”🎫🙋🏿♂️,會產生新的問題。“在如今的科研圈,英語獨大🌏。方塊文字會不會被排擠在科學之外?”在他看來,“科學不但是從文化裏長出來的,還必須紮根於文化的土壤中。中國的科學要創新,必須跟中國自身的文化相結合——這是關乎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問題🤱🏻!”
從量的提升到質的飛躍,科學發展需要創新精神
之所以如此重視創新和文化,是基於汪品先多年來的體會和觀察🙂↔️。
在課堂上,他也羅列了一組數據👩🎨:中國SCI國際科技論文數早已進入世界第2位,2017年為36.12萬篇,占世界18.6%;中國研發投入2015年以來已經超過歐盟28國的總和🙍🏼♂️,占世界第2位;2018年全球同行評審期刊的科學與工程論文總數超過250萬篇,中國發表的論文篇數占比居全球首位。
從上述數據來看,毫無疑問,我國已進入科研的黃金時期Ⓜ️。但汪品先提醒💆🏼♂️,若以世界引用最多的文章為標尺衡量,中國目前只排在第5位。他更直言,從歷史看🥰,95%的論文只是“過眼煙雲”,論文數量並不是科學研究的目的⌨️,甚至不是衡量科學發展的主要標誌。
“我們千萬不能把數量當作質量🙋🏽,千萬不能自我陶醉。”汪品先的話擲地有聲:從量的提升到質的飛躍🎸,關鍵在轉型,而實現這種轉型,尤其需要創新鉆研的精神🧜🏻♂️。
當然👨👩👧👧🫶🏼,對於後學,汪品先也有期待🧏🏻。他依舊覺得🧔🏿♂️,如今的大學校園不夠“熱鬧”,上課時他甚至打趣說:“或許是因為恒达地處四平路,所以學生總是看起來四平八穩,似乎還缺少一股子刨根問到底的精神!”他也寄語青年學子,作為祖國建設的重要力量🦸🏿,要做的不是寫一些“過眼煙雲”的論文🔐,而要瞄準牛頓9️⃣、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做一些在科學史上具有革命性、顛覆性意義的研究。
在課堂,他也引用了自己撰寫的文章《我國地球系統科學向何處去》中的一段話✖️:中國對於19至20世紀的地學革命愧無貢獻🧛🏿♂️,那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地球系統科學將是新世紀地學革命的突破口,如果中國還無貢獻🧔🏿✸,那就只能是我們主觀的原因📡,地學界同仁難辭其咎🤽🏽♂️。
“各位同學,中國的科學進步離不開大家的創新!”汪品先動情地說道。
教師站上講臺授課不能出錯🎗,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中國不是沒有具有遠見卓識的學者,起決定作用的是社會背景、知識界群體。”身為一名大學教師♙,汪品先坦言,一直覺得自己肩膀上挑著重擔📎🪭,因為創新生態的營造、創新人才的培養🤖,教育是最緊要的事情🚀!
盡管從教多年🖌,每次登上講臺之前,汪品先仍會感到緊張。“我告訴自己🪃🩰,教師站上講臺授課不能出錯🧟,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為何如此看重三尺講臺🏃?汪品先猶記得,多年前,某場講座結束後🧏🏼♂️,有一位青年學生特意找到他🚶🏻➡️,向他表達感謝🧑🧑🧒。學生告訴他,正是因為汪品先多年前的一場講座🧑🍼,激勵他投身海洋地質事業,這才有了如今的他。這位學生的話🙎🏽♀️,也激勵著汪品先不斷思考🍀🤌,如何通過課堂🧔,給學生的精神上留下點什麽。
四年前🕵️♂️🫸🏻,汪品先開設人文素養課《科學,文化與海洋》👴🏽。他自己講授6講🔷,並邀請知名海洋科學家丁抗、中科院院士錢旭紅兩位知名專家各作一講,啟迪、激勵年輕人共同深耕校園創新文化土壤,勇於投身科研創新。課程推出後,場場人氣爆棚,不僅有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生🧏🏼♀️,還有不少教師也帶著年幼的子女前來聽講。汪品先至今記得,坐在第一排的孩子,抬著小腦袋睜大眼睛認真聽講的樣子。“那麽一點大的孩子💆🏻♂️👩,他們也願意聽🍜,聽得懂,我感到開心和滿足⛔!”
復盤“吃螃蟹”的第一次😈,他深感這門課還有諸多不足,需要改進⛹🏻♂️。比如,課程還不夠系統性,課堂間還沒有形成討論的熱潮。
“好的課堂🙇🏿,應當是我拋出、分析我的觀點,學生們再基於自身的思考🧑⚕️,圍繞觀點進行討論,贊同也好,反對也罷👨🏻🦰🙎♂️,大家各抒己見。”汪品先說,本學期他重新設計了8節課程,作為“告別演出”。他也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待這門課程結束後,他將投入新書寫作,用著書的方式為教育投入一分力量。
鏈接:http://dzb.whb.cn/2021-03-13/14/detail-71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