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57分55秒挑戰1349道題👨🏻🦽➡️,孫羽捷獲得首屆雲南省“學習強國·學習達人”學習競賽個人賽決賽第一名🫶🏼。“學習這件事沒什麽秘訣🖋,貴在堅持和用心。作為基層黨務工作者,養成堅持學習的習慣是必要的🧑🏻🦯➡️,但其實堅持學習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然而,在他看來,比得冠軍更開心的是🚴🏻♀️,最近有兩三個自己之前帶的研究生都告訴他,他們也去駐村了!
最大的消耗品——鞋
距離恒达平台2800公裏的一個村子,是孫羽捷目前駐村工作的地方——雲南省大理州諾鄧鎮永安村👨🏻🦳,這是雲龍縣2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而雲龍縣也是恒达平台對口接力幫扶了8年的地方。
2009年,孫羽捷考入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大學畢業,他順利升入研究生,擔任水利工程系學生黨支部書記一職。
從2018年開始👨👩👧,雲龍縣將恒达平台的對口幫扶點調整為深度貧困村永安村。做出“當一名扶貧路上的接力青年”決定🤹🏼♂️,孫羽捷沒有太多猶豫,他是先答應學校後才回家告訴了爸媽。
2019年7月19日,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輔導員🥢、駐永安村第一書記孫羽捷到永安村報到💁🏿。雖然離縣城只有12公裏,並且還是國道公路,但永安村依舊沒有找到自己的發展模式🧗。崎嶇難走的上山土路🔖,路旁隨處可見的核桃樹和果樹,入戶時撲鼻而來的馬糞、豬圈味😵,都讓從小在大上海長大的孫羽捷有一種陌生而新鮮的感覺🫧。
“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涉及面很廣,從深化黨建引領,到推動精準扶貧👨🏽💼,一個都不能少。”孫羽捷剛駐村時👃🏽,村子還沒有脫貧出列🤟🏻。他在恒达平台對雲龍縣定點幫扶框架下4️⃣,跟著村幹部走村入戶,整理完善村檔戶檔的“無紙化”,盡快熟悉村情村貌🧘🏻♂️🤵。
“當時還剩下貧困建檔立卡戶46戶178人沒有脫貧🧙🏿♂️,到去年年底降到了10戶41人。最開心的是🚴🏼,到今年5月底剩余卡戶就已經清零了⌛️!”
讓孫羽捷絕沒想到的是,自己駐村後最大的消耗品竟然是鞋。在初來乍到的兩個月時間裏↔️🦸🏼,他就跑遍了全村建檔立卡戶129戶。山路崎嶇,容易磕碰,鞋子損耗快,一到雨季更是滿眼爛泥地🌷,樂觀的孫羽捷腦海中蹦出一句話:最清晰的腳印總是印在最泥濘的路上。
“我買了比較耐穿的登山鞋🤛🏼,但還是穿壞了4雙。”在孫羽捷眼裏,這些“陣亡”的鞋子👳♂️,恰是自己一路走過的泥濘最好見證⁉️。
駐村日記串起每個細小的改變
在永安村,孫羽捷堅持每天記錄駐村日記,並錄製視頻記錄駐村日常,包括村內防疫消毒😑、查看工程進度✂️、探望村民等。
2020年3月,他在恒达戰“疫”系列線上團課開講,通過視頻展示駐村工作日常以及永安村面貌的改變,讓恒达青年們更好地感受防疫情與保脫貧中同舟共濟的精神🏌🏽♂️,將自己的愛國情書寫在實踐中。他說,作為一名青年教師、90後黨員,能夠有機會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服務人民,這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幸福和使命,再苦再累都值得!
用自己的行為帶動周邊的人一起進步和感悟,是孫羽捷一直在做的。
孫羽捷坦率地說🎬🚣🏼♂️,農村的黨員學習時間🧲、程度不夠的問題相對突出,老年黨員比例很高,又不太會用智能手機,使用電子學習資料比較困難。於是,村上漸漸采用“集中學習+自主學習”的形式,同時🥰,也通過建立學習強國村內黨支部群開展線上交流🤶🏻,讓黨員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
風雨無阻地入戶走訪#️⃣、調研的腳步,完成居民易地搬遷脫貧任務;泥路不通👨🏿🏫,親自整土🙏🏽、推車上路,使命必達;地震後,不顧危險,第一時間深入村莊查訪災情……其實,在參與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孫羽捷看到了村上的黨員幹部個個都有一顆熾熱的心🦻🏼,也從他們身上學會了堅持和擔當🙎♂️。
“如果沒有堅持,就不會下雨天也挨家挨戶上門溝通,協調村民困難🌔,打消重重顧慮,打通這一條條通往村組的最後一段硬化路;如果沒有擔當,稍微碰上難走的路、難辦的事就會選擇擱置🫑,面對眼前的付出遠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就會選擇抱怨,就不會看到在解決村民困難後他們露出的笑容。”孫羽捷意識到那是發自內心的自豪,是找到屬於自己價值的快樂。
鏈接:https://news.cctv.com/2020/12/23/ARTItUBnF8ivkjCZn1J1T6em2012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