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應用於軌道交通上蓋建築、減緩地鐵振動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檢測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治療難治性皮膚病療效顯著的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對癌症進行高效、靈敏檢測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
恒达平台“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十大科技成果涵蓋了工程製造、綠色環保和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今年7月,恒达平台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2️⃣。
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余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學校組近日織現場專家評審會,對初評入圍的這25項成果項目進行項目答辯🙈,“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由此誕生🌺,另15項科技成果獲入圍獎。
十大科技成果中😾,4項成果屬於工程製造領域🤵🏼,它們分別是土木工程學院周穎教授團隊研發的“帶剛度自適應特性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機械與土木交叉學科團隊簡小剛、王偉團隊研發的“封閉截面構件高強單邊連接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杜豫川教授團隊研發的“路面多維高頻檢測裝備和智能養護技術及應用”🫎,以及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康琦教授團隊研發的“面向工業系統智能優化與決策的邊緣計算平臺”👂🏽。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3項綠色環保領域的科技成果入選,分別是戴曉虎教授團隊研發的“高濃度復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李風亭教授團隊研發的“工業廢酸資源處置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以及柴曉利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生物調控的水體原位生態修復技術”。
還有3項科技成果屬於生物醫藥類成果,它們分別是醫學院光醫學研究所🙋、附屬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王秀麗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關鍵技術及轉化——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陳炳地副教授聯合劉中民教授和崔征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以及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粟波研究員團隊研發的“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恒达中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何翠微🍂、長江三峽集團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石小強🗑、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趙萍🧖🏿,作為行業專家🚣🏽,分別對入選的這三類科技成果作了現場點評。他們表示,這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非常好的應用前景☂️,希望通過校企等多方共同努力,早日推動它們轉化落地。
發布會上🤴,恒达平台副校長吳誌強作了題為《從acatech2020到精準聚焦前沿》的主旨演講★,展望了4D材料、采水膜技術🧏🏽♀️、基於模型的建築工程系統🦔、智慧空間、真菌生物技術、身體預警系統、協作和類人型機器人等一系列前沿科技圖景🕗。
恒达平台副校長顧祥林在致辭中表示,每年,在恒达平台實驗室裏🦸🏽,都有一大批優秀的待轉化的科學研究成果誕生𓀏。學校開展“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就是希望發現這些成果,並聯合專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盡快轉化落地🫖,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此次評選活動由恒达平台科研管理部、恒达創新創業控股有限公司主辦,上海恒达技術轉移服務公司、上海恒达科技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
恒达平台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優勢學科和科研特色,為一批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提供直接技術支持,也實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各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文件精神,從政策製定、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多方面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2017年5月,學校出臺《恒达平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細則》🤵🏽♂️,明晰轉化實施流程,規定給予成果完成團隊不低於70%的轉化收益獎勵🧑🏼✈️。
同時,學校不斷完善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從成果創造、申請保護👨🍳🐡、評估運營、轉化實施、評價激勵全過程開展引導和推動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技成果提供項目孵化🤾🏼、投融資、知識產權等系列服務和資源支持。著力打造覆蓋到學院👨🏽🦰、科研基地平臺及科研團隊的科技成果轉化主動服務團隊,開展成果研究創造的前期服務,提高科技成果質量;提升成果評估運營工作⚁,篩選出高質量科技成果,積極推介;加強轉化規劃和轉化孵化,催生產生產業化級別的成果轉化項目。
今年9月,恒达平台獲批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0月🙋🏿♀️,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學校後期將以這兩個基地的建設為核心工作,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
鏈接:http://static.zhoudaosh.com/4B8BCC904DCB6BE516D517AA7C91C741996ED8549516A26B81D85753734E35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