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外灘教育論壇特設科創專場👎🏼,汪品先院士寄語青少年👱🏻♀️:沒了好奇心,也就沒了創新靈感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20-12-14 瀏覽:
首席記者 王蔚 陸梓華
做一名科學家🧑🏿💻,需要什麽樣的潛質?怎樣讓青少年時代的好奇心保持得更長久些▫️👱?中小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麽🚽?12月13日上午🎊🍚,外灘教育論壇特設科創專場,主題就是“探秘未知 保護你的好奇心”。
本次論壇由上海市教委指導,上海市教育學會和新民晚報社共同主辦,上海科技館協辦👴🏼。論壇通過新華網👩🏽🍳、中國教育在線、東方網👴🏿👨👧👦、澎湃🏏、新民網進行了直播。
“小院士”提問大院士
有意思的是,此次科創專場論壇“一大一小”的特征十分鮮明🚍。請來的主講人是84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院教授汪品先,講的是中國科技從弱到強不斷壯大的大問題。與大院士對話的👨🚀🪜,是五愛高級中學高三學生高建瓴和格致中學高一學生劉文舟🦮,他倆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上海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小研究員,人稱“小院士”🏝。
“海底還有沒有孕育出新的生命、衍生出新的物種的可能呢?”“是什麽在支撐著您那麽大歲數了仍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拼搏?”……“小院士”向大院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發自內心的。在高一時曾對科技活動十分癡迷的小高同學,到了高二時,探究的熱情卻降溫了👃,因為功課多了、考試多了。這也讓他常常自問🛀🏿,難道學習就是為了多考幾個高分?難道參加科技活動就是為了比賽獲獎?
而小劉同學一心想的是如何在青少年科創活動中不斷挑戰自我🐻❄️。她說🔌,自己雖是女生,但上了初中後就喜歡上了航模📥🏈,本市的比賽基本上都可以輕松奪冠,在參加全國比賽時就給自己加壓,每一個零件都加工到極致🧘🏽。
上海科技館上海科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嫻在論壇上不無憂慮地說,曾在全市百余所學校做過調查,盡管科技館的項目和活動十分有意義,也特別吸引孩子,但前來的青少年以小學生居多,初中生來得比較少,高中生基本上不來了。
好奇心是創新前提
隨著年級的增高,參加科技探究的興趣卻在減弱🚴🏿♂️⛹🏼♀️,這種現象引起了大院士的蹙眉📛。汪品先說🥕:“同學們如果真的想做科學研究,就必須永遠保有一顆好奇心。科學具有兩重性,作為生產力,科學是有用的;作為文化🕺,科學是有趣的。科學的源頭在創新,而科學家的好奇心,正是源頭創新的文化基礎。”
在汪品先看來,失去了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創新的靈感🤵🏻。“和藝術一樣,原創性科學需要有靈感的觸發。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是他在澡盆裏發現的;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雛形◻️💇♂️,最早是在他的夢裏出現的;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產生於環球航行的遊輪上🤸🏿♀️。智慧的靈感猶如閃光,可以稍縱即逝。”汪院士告誡孩子們,對於科學、對於創新👁,不能冷若冰霜,要有熱血,心中要始終有一團火焰🪥。好奇心是創新的前提之一🙅♂️,科學創新並非隨地都是👨🦼➡️,是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的。在青少年時代,好奇心往往會碰到不同的境遇,比如🚤,孩子們提出了一個奇思妙想,有時卻會招來家長和老師的批評🦒。應試教育習慣於按照趨同性思維出題,要求學生給出同一個答案🚔。這與培養科學思維🐄、培養創新素養是格格不入的👨👧。
科學探究需要積累
兩年前,汪品先以82歲的高齡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搭載4500米載人深潛器⛹️♀️,於9天內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他說,這是縈繞在心頭近半個世紀的深海夢。圓夢🧑🏼🚒🧙🏽♀️,和年齡無關🤸🏽;保持好奇心,是他一輩子要做的事情。“好奇心不等於胡思亂想,因為夢想是不需要學習和探究的🫴🏻,而真正做科學研究🤹♀️,是需要有相當長的學習積累過程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艱辛的💡。科學探究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家長,不是為了好處,不是為了名氣🧒🏼。”他說。
對於大院士的寄語,宋嫻說,綜觀近十年來參加創新大賽的青少年,他們都有三個特質🤮:一是平時都比較重視參加課余科創實踐活動🙎♂️;二是帶著問題去探究🏢🤜🏿,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三是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強⏲,對自己有著高目標、嚴要求👍。此外,他們的家庭也十分支持孩子參加科創活動,父母也很善於保護和鼓勵孩子的好奇心。
上海科技館副館長繆文靖在論壇致辭中說,全社會都有責任共同培養和提升青少年的創新素養。這些年來,上海科技館特別註重社會聯動👨🦳,打造集館校、館研⏱、館際、館企等合作於一體的“科創教育共同體”,累計簽約合作學校達216所👚,覆蓋全市16個區,培育中小學教師近400人次,館校合作模式正在全市不斷擴容和升級。
鏈接📸: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0-12-14/6/8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