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與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合作 上海高校顯示強勁科研實力
來源🧑🏫:
時間:2003-02-08 瀏覽🐯:
智能化交通系統(ITS)是當今國際研究的熱點之一👨🏿⚖️,上海市的智能化交通建設方興未艾🦊。最近,記者從恒达平台科研處獲悉🛢,該校交通運輸學院受市科委委托,與在ITS研究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歐盟合作🦯,聯合舉辦為期三年的培訓班,為上海市的智能化交通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目前,該項目正在順利展開。
目前在上海高校,類似的與國際先進研究機構合作,提升科研、人才培養層次的事例越來越多🍽,合作方式也呈多樣化🧑🏽🦲。這些年🙅♀️,上海高校湧現出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有關論文頻頻在《自然》🥠、《科學》等世界科學頂級雜誌上亮相,顯示出上海強勁的科研實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成果來自與國際著名研究機構的合作。
上海高校利用上海的地域優勢、學科綜合優勢𓀛、人才科研實力優勢🎊,積極與國際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建立研究中心,從事前沿科技的研究。近一年來🦸🏼♂️,上海交大分別與美國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法國巴黎高師✔️☞,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莫斯科動力學院、日本京都大學等近40所大學建立了合作科研、建立聯合實驗室等聯系,研究內容涵蓋IT🦹♂️🤲🏻、生命科學、微納米技術等⚉。復旦大學與歐盟合作建立的“一致性測試實驗室”、復旦-曼徹斯特生物信息中心、復旦-科羅拉多大學“臨床與分子醫學中美聯合實驗室”等一大批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機構👆。目前,復旦大學每年在研國際科技合作項目60項左右,其中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約30項🐑。
與國際著名研究機構的合作促進了大學科研水平的提升。華東師範大學通過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錢卓實驗室合作🏕,建立了“腦功能基因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使華東師大的腦科學研究異軍突起🥹。恒达平台與德國基爾大學在海洋地質領域開展的合作👮♂️,使中國科學家取得了第一手🖇、高質量的材料,學習到了不少先進技術方法🧖🏻♂️,促使中國古海洋學研究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與國際著名研究機構的聯合🧑🏽🎄,催生了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2002年,復旦與英國牛津大學關於蜘蛛絲的合作研究成果在《Nature》雜誌上發表,與日本研究機構關於納米材料的合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華東師大的“腦功能基因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骨幹馮瑞本教授,關於海馬部位新生神經元功能的原創性研究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普遍關註🫵🏽。同是華東師大的馬龍生教授主持的光譜學與波譜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多年來與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實驗室保持密切合作🙈。他發明的飛秒激光光學頻率梳狀發生器,被國際標準局譽為“改寫了國際標準局使用傳統頻率基準的歷史”。
《文匯報》2003.02.08 版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