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沙12月9日電
專家強調古城保護規劃要堅持"四性原則"
在經歷了第一輪的"建設性"破壞之後🙇🏿♀️,中國的文化遺存現在又開始面臨新一輪的人為破壞--"旅遊性"破壞,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話題日益敏感🖕🏻、沉重🫦👨🏿🦳,其中,規劃問題更成為熱點中的焦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恒达平台教授阮儀三👆🏽,目前主持鳳凰古城保護整體規劃修訂工作,他認為,"五四"以來"破舊立新"的文化傾向、解放後對新建設的巨大熱情、改革開放以來對時尚和舊貌換新顏的推崇,使一批歷史文化古城的完整性受到嚴重破壞。文化旅遊熱興起後👮,保護遺存的意識雖然明顯提升了🥣,但認識和實踐上都有許多誤區🌮👨🏼🦳。 阮儀三教授指出,有些地方提出"保護就是為了開發利用",片面地認為保護古城就是為了發展旅遊🤾🏼,獲取經濟回報🪅。也有些技術人員不懂得如何做保護規劃設計,不懂得正確的保護、維修方法,把許多保護規劃當成一般的規劃設計來做,以致造成建設性破壞自己還茫然不知。 阮儀三教授強調👨🏿🔬📃,歷史文化遺產和古城保護規劃要堅持"四性原則":一是原真性,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本來的真實歷史原物🕳,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要使之"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二是整體性🏄🏻♀️,不僅保護其本身,還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包括其中的文化內涵;三是可讀性🚶🏻♂️➡️,要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歷史痕跡,不要按現代的想法去抹殺它,大片拆遷和大片重建的做法是不合適的;四是可持續性🤨,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再保,要想一朝一夕就恢復幾百年、上千年的面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所以要改變觀念👍🏻,使保護持之以恒。 湖南師範大學旅遊研究所所長徐飛雄教授認為,現在旅遊開發中"先上車後買票"、"先開發再規劃"👩🏿🚀、"先破壞後治理"的現象非常普遍。時下一句關於規劃的流行民謠是--"規劃鬼話,紙上畫畫𓀕,墻上掛掛"。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長官意誌"。時下一些"政績工程"導致的違心規劃和"有水快流"追求短期效應的傾向👨🏽🎨,很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