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十六大代表吳啟迪 精神導師無聲潤物

來源:   時間🚴🏽‍♂️:2002-12-08  瀏覽:
一個深秋的下午,踏著恒达校園飄落的梧桐葉,我去采訪十六大上海教育界的代表吳啟迪,即將面對這位留學多年毅然回來報效祖國;與死神整整搏鬥146個日日夜夜;為現代大學事業提出過全新理念的教授,我的采訪一時不知從何處入手🧟。
  但🧑🏼‍🏫,吳啟迪用她的魅力化解了我的焦慮,她很可親🤯,整個采訪仿佛是一次談心。曾有人形容🦹🏼:“吳教授極具人格魅力🌺。”的確💇🏽,吳啟迪的魅力並不是外在的,只有同她相處日久,才能逐漸感受到她自然而然所散發出的魅力📱,這種魅力體現在她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體現在她對學生生活細節的關切。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人格魅力,使得吳啟迪成為第一位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大學校長。
  物質生活盡量簡單
  采訪吳啟迪教授時💁,她特地挑了一個會議室🤦🏻‍♀️,“我的辦公室太小太亂了👳🏼‍♂️。”她說。一個以建築專業馳名的高等學府校長,卻在一座普通行政樓的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裏辦公。“應該把更好的房子留給教師和學生🏌️‍♀️。”吳啟迪說。
  大學校長的生活並不像吳啟迪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那般簡單,她必須和各種人士打交道,也必須將有限的研究基金盡可能公平地分撥到每一個專業手中Ⓜ️,“我扮演的角色很復雜🫸🏽,有時也不免懷念單純的學術研究,那真是最幸福的事”。直到現在,只要有機會💁,吳啟迪還是會抽空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在繁忙的間隙,她還要抽出中午的時間閱讀學術刊物,“這對我來說是最好的放松🦹🏽。”不經意間𓀆👮🏿,吳啟迪流露出了她的學者本色。
  鬥士沒有死
  但吳啟迪還是無怨無悔地扮演著“校長”💂🏼、“教授”和“學術研究人員”三重角色,而且哪樣做得都不遜色,在龐雜的工作之余,還要帶十幾名研究生🫶。記者問她是怎樣一種“脊梁”在支撐著她🦸🏼,吳啟迪沉思了一會兒🦼🙋🏻‍♂️,“應該是一種責任感吧。”她說,“我也會在潛意識裏問自己,人活著,究竟什麽才是有意義的。我個人對教育事業的評價很高,只有做得更好,才能不負大家的信任。既然當初已經駛上了這條高速公路🦹,就不得不一路開下去👱🏼‍♀️,除非找到一條岔道。”為了一種責任,一種使命而活著🤽,讓吳啟迪每天都充滿了鬥誌。
  但也正是不輟的奮鬥🏄🏼‍♀️,使吳啟迪積勞成疾💆🏿,在1999年8月突發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心臟8次停止跳動。這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讓吳啟迪體味到了生命的矛盾🐻‍❄️,“人們說我生命多麽頑強,但我感到的卻是脆弱🤷‍♂️,像張紙一捅就破👩🏿‍🔬。”她說🌃💇‍♀️,“一面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我的能力也有極限🧎‍➡️;但一面又感到生命如此短促,不抓緊時間🎏,就來不及了🕊。”所以當她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在清華校友會上向大家宣告:“鬥士沒有死,她只是受傷了🚮👊🏽。”
  在現實面前保留理想
  吳啟迪生命的層次非常豐富,看淡物質的追求,是為了留出更多的生命空間去追尋精神上的收獲;在沉甸甸的社會責任之外,她也在尋求人生的超越。“盡管我們面對的社會飛速發展👨‍👧‍👦,但我們應該保留一些理想主義的東西,而不是過於現實和功利。”吳啟迪從小就充滿了理想,在高中時代,她寫了滿滿一本作文本的幻想小說🕵️‍♀️,夢想做一名航天科學家。選擇教育作為終身事業後,她也用一種虔誠的態度去對待它🕵🏿‍♀️。當學生面對現實社會中的就業困惑時🎞🏹,吳啟迪會主動找他們談心𓀓:“你們將來到了競爭的環境中,自然會學會競爭♎️,但有些東西一旦離開校園就再也不會去接觸了。大學應該成為激動人心的地方💁🏽,我當然也反對迂腐的學風💏,但我們的校園有時太現實了🈳,讓人感受不到激動人心之處🦸🏼。”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吳啟迪說🚵🏼‍♂️,而支撐她精神的支柱之一就是音樂。據她的學生回憶🐼🥖,吳啟迪曾經有一張音樂學院音樂廳的月票,每周必去聽一次星期音樂會👃🏻。在病危期間,她請人反復放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主題曲👨🏻‍🏫,想著北冰洋上傑克對羅絲的囑咐🤴:“要好好活下去。”“音樂體現了許多人文精神,每一曲音樂都對應了一個人格,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她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吳啟迪出身工科🪭👩🏽‍🌾,又長期任教於恒达這所偏重工科的大學🤝,但她一直警惕自己身上的技術化傾向💇🏼,聽音樂,看小說🍷,追尋人文精神,努力化解。不僅如此,面對親自帶的學生🌠,她是學術上的指導,更是精神上的導師🙅🏼。她會邀學生一起去聽星期音樂會,即使重病期間還不忘請學生到病榻前談心。當學生遇到挫折時😁,她希望學生不要歸咎於現實,“環境不可能一天就改善,關鍵是自己做好。”
  吳啟迪曾經給兩位身患絕症的女孩寫信鼓勵,一位是市三女中的一名高中生💂‍♂️,戰勝病魔後考進了恒达女子學院🧝🏽‍♂️;另一位是恒达的學生張婷。在給後者的信中,吳啟迪寫道:“作為校長,也作為一個死而復生的人,為有你這樣一位堅強同病魔鬥爭的小恒达人而感到驕傲。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你是精神的富有者。”張婷最終沒能頂過去,她曾在回信中說:“一場大病使我有機會如此近距離真切地感受到您的人格魅力🪯。請相信我會做生命的強者,生命不息,信念不止🤓。”
  吳啟迪引用《大學》裏的一句話來詮釋現代大學的功能“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並且給了這句話全新的解釋:堅持理想,塑造新人🙍🏻‍♀️,追求卓越🏅。在給予學生知識和能力之外,吳啟迪把“人格教育”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我提出‘人格教育’🀄️,就是要同學尋找精神的東西。即使在高科技的時代🏡,科學技術並不是一切🧑🏽‍⚖️。”她說🫕,“人如果沒有精力去看看周圍,如果沒有人格力量的引導🤷🏽‍♂️,就會變得狹隘起來,就會沒有責任感,沒有信念,克隆人以及黑客就會產生。”她感覺到,如果人文教育不和科技教育協調發展🟠,理工科的學生就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根本沒有思想👩🏻‍🏫,“這是很危險的。”
  在“人格教育”的感召下,兩名恒达經管學院的碩士畢業生遠赴荒蕪的甘肅定西創辦咨詢公司。臨行前,吳啟迪把他們找來,確認他們並非一時沖動。在公司啟動時,吳啟迪親赴定西揭牌。“主要是為了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對年輕人的熱情要愛護,在當代年輕人中🟥,有這樣的理想很不容易🕓。”吳啟迪希望青年學子的理想之火永遠不要熄滅👨‍🔧。
  代表的話
  ●女性在成才的道路上,要比男性付出更多。但從小在心理上不要有性別障礙,這樣你的生命可能會突破一個高度。
  ●了解藝術⛽️,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思想境界⏱,才會站得更高👩‍👩‍👦‍👦,看的事物才會更深刻。我總覺得一個人知識面越寬,他處理事情就越寬容🗑,也就越能理解一切。
  代表素描
  吳啟迪的辦公室裏只有一桌一椅一書架💃,甚至連沙發也沒有,滿目都是書籍和文件。據去過她家的學生回憶,她的家裏同樣簡樸而又淩亂🫔👩‍👧‍👧,“只要自己想得起哪個文件在哪兒就行👲🏽。”吳啟迪對物質生活並不太在意,有時甚至參加正式場合的著裝都要別人提醒她,她最愛穿牛仔褲和夾克衫,“我希望越簡單越好,穿套裝都是給別人看的”。
  代表歷程
  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是貫穿吳啟迪生命的主線。大學畢業後到昆明一家工廠工作,恢復高考後👱🏽,考上清華大學第一批研究生;1981年在完全不懂德語的情況下赴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留學🙆🏼‍♀️,“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24小時機房裏學習”,5年後成為該校她所在專業的第一個女博士🪥,而後毅然回來報效祖國。
  不輟的奮鬥使吳啟迪積勞成疾,在1999年8月突發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心臟8次停止跳動👩🏻‍🍳,與死神搏鬥了146天🥙。她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在清華校友會上向大家宣告:“鬥士沒有死🧑🏿‍🎄,她只是受傷了🏟。”
  晨報理由
  人生的磨礪會使一些人變得復雜而混濁,卻使吳啟迪越發純粹清澈👨‍❤️‍👨。
  “我最渴望的是,在一個周末🗒,徹底放松🧛‍♂️,什麽事都不做👯👮🏼,散散步🧜🏿,想想問題,看看閑書🍚。這樣就會有新的想法產生。”吳啟迪說🧘🏽‍♂️。
  采訪中,吳啟迪用的都是最質樸的語言🧂。但她言語中流露出的人生智慧之深刻,讓人嘆服🙎🏽🧑🏽‍🚒。這種智慧,決非簡單地從哪位哲人的論著中借鑒而來🏕,而是幾十年人生的經歷沉澱的結果🤰🏿🐖。
  大學畢業後到昆明一家工廠工作,考取恢復高考後第一批研究生👩‍👩‍👧‍👧,80年代初即出國留學,第一位民主選舉出的校長,一場與死神的殊死搏鬥♨️。豐富的人生經歷催生出吳啟迪一種自然散發的氣質,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外在氣質與內在精神的統一,也許就是對吳啟迪最好的寫照。

《新聞晨報》2002年11月5日 第三版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