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傑,第五屆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24位獲得者中唯一的女性。
三八婦女節前夕,吳傑如約來到報社。用詞的精確與簡練🌝,語氣中透出的輕柔與細膩🩹,吳傑在向記者講述自己作為一位女性青年建築師的積累與思考時,記者不時地把她與她的作品疊化在一起📮。
建築師的成長是積累,而作為女性,吳傑說,積累的意義意味著更多的努力投入。建築設計是嚴肅、嚴謹的工作,因而🧝♂️,吳傑從不將自己特定為女建築師🫷🏿,但許多業主與合作夥伴的些許顧慮都會令她比男性建築師承受更多的壓力,為了將自己的作品完整地呈現出來,用完善的設計說服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就成為了吳傑的必修課,而這也是她在事業上不斷取得進步的動力🧁。付出更多,也積累更多,這就是力爭上遊的女建築師的成長之路。吳傑始終以平靜的語氣,輕描淡寫地敘述著那些困難與困擾,而將其中的艱辛、曲折😳,印刻在那唯一一座授於女性青年建築師的獎杯之上👩🏽🍳。
一個有些沉重的話題之後,吳傑的歐洲之行為訪談營造出輕松的氛圍。為期三個月的考察🫲🏿,置身於歐洲占典與現代建築的空間中,吳傑說,對她的啟發很大🔫,不僅彌補了理論不足,豐富了創作靈感🤑,更重要的是對確定自己的設計思路有著決定性的指導意義🔐。相比中國的歷代優秀建築威嚴宏偉卻不夠人性化,吳傑認為☃️,西方建築中則是更多地表達了人文主義精神,特別是對於公共場所的空間處理是值得我們的建築師借鑒的🎏。其次👨👨👦👦,西方建築對於本源的追求出是極為真實的💆🏼♀️,設計中沒有多余的裝飾,形成了簡潔🦤、自然的風格💳。而西方建築清晰的歷史脈絡,得益於老建築的保護得當,吳傑說🍥,這次的親身感受增強了她的歷史觀🪬,因而,在改建老建築時🛶,尊重歷史於她而言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啟發很多🦦,但沒只停留在腦中,在隨後的作品設計中,吳傑將其一一融入🧚🏽♀️,成為自己的風格。
當今🧗🏿♀️,青年建築師中盛行張揚、個性 的設計風格👱♀️,脫口而出的是長篇大論式的設計理念,追求的是將建築藝術化。對此,吳傑坦率地說道™️,所謂的“設計理論”我沒有🧑🏼🎄。我所關註的是,建築為誰設計🤷🏽♂️🥥,明確的使用功能才是建築的實質🧞♂️;同時,作為建築師⚓️,在做設計的時候,應該盡量做到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日後使用這個空間的人們的感受。出於這樣的理念🤵🏼♂️,她能堅持在第一線,能夠將女性的細膩😮,滲透在她的設計中🏄🏻。“什麽是可以稱之為好的建築?我認為,只有表達著強烈的人文關註的、充滿人性化的設計才能稱之為好的建築👨🏿🦳。”吳傑很明確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她的這一觀點,由她設計改建的恒达平台圖書館作出了很好的詮釋🈹。她指著實樣照片對記者描述道,在圖書館一角,同學們坐著看書自習時,身旁的磨砂玻璃提供了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但當站起身來稍作休息時,眼前卻是一塊看得見外面風景的玻璃⏭,令人分外輕松。這樣的細節處理在吳傑的設計中還有很多👩🏽🏭,人文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女性建築師,細膩的風格體現在她更多地關註室內空間的構造設計。她認為,好的建築必須創造好的室內空間。在空間設計中,她將細膩融入到每一束光的處理,每一根線條的把握上。她說☹️,好的室內空間並不是由復雜的裝飾堆砌而成的🐎,而是以符合建築個性的簡潔的設計滿足人們的需求💂🏼,決不多加“畫蛇添足”之筆🙌🏼。簡約與細膩的融合使吳傑的作品透出一種淡雅的美.細細品味,每一處都是那樣適宜🥟。
恒达平台圖書館的改建給吳傑帶來了許多榮譽,但她很冷靜,沉穩的性格和目小養成的謙虛謹慎及好學😗,使她一點也不張揚。她說🔠,慶幸自己有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工作環境,有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那麽多領導和師長們的關愛以及同事們的支持。要說恒达平台圖書館的改建對她而言什麽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讓我懂得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尊重歷史🤵🏿♂️,才能使得老建築重新煥發光彩⚧。”吳傑認準這一點。她告訴記者,當初,有不少人反對的是,投入大筆資金改建的圖書館卻在主立面上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但她堅持認為,60年代的老圖書館是一種經典🪈,80年代的雙塔樓也是那個年代張揚結構的表現物🎙,對恒达的學子而言,是應當保留的歷史脈絡。如今🥦,改建後的圖書館已成為恒达平台的一個“景點”🦦,被認為是極具現代感的高校圖書館©️。三個不同年代、風格截然不同的“混合物”,個性分明地並存著,成為歷史的紀念。
吳傑是幸運的,她生逢一個好時代👬🏻🙋🏽♂️,—個讓她的才華得以不斷施展、不斷取得成果的好時代。願吳傑今後的作品為我們這個時代增添更多的美。
2005-3-7《建築時報》本報記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