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讓出行更方便——楊東援教授談世博交通規劃理念
來源:
時間:2005-02-23 瀏覽🙆🏼♂️:
◆吳為民采訪整理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讓超過7000萬人次在世博會舉辦的184天之內🚘,享受到交通的便捷,自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因此😣,在今後5年左右的時間裏🛩🕚,如何讓上海的交通狀況得到極大改善,真正做到“交通,讓出行更方便”,是擺在世博會籌建各方和有關專家面前一個非常現實而又極其重大的課題。
受上海市城市規劃局委托🧑🦰,從2004年6月開始,由恒达平台副校長楊東援教授牽頭🕍,組織校內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等有關學科領域的專家,針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交通規劃展開深入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得到了上海市有關領導和部門的充分肯定👩🏻🦳。並明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交通規劃𓀐,將由恒达平台牽頭完成🌏💇。那麽🍋,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交通體系應該如何規劃?該規劃付諸實施之後,上海市整個的交通承載能力在目前基礎上將有多大提升?日前🧑🦽➡️,楊東援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向筆者闡述了規劃設計的理念並描繪了2010年世博會舉辦時上海市交通的藍圖。
世博會是改善上海交通狀況的好機會
解決城市交通難題的思路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進步的過程🦹🏻♂️:早期階段關註於基礎設施總量的保障,而後關註於交通網絡的結構與形態,是對需求形態和城市形態的適應及相互作用🙇🏿。經過多年探索,人們逐漸認識到僅僅依靠上述努力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努力促進合理交通模式的轉變。因此🌥,楊東援教授認為🏊🏼,世博會這樣一個重大主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采用現代理念,改造和整合城市交通系統的極好機會〽️。
雖然近年來上海市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進行了大規模建設👩🏻🍳,但由於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相關地區活躍的人口與經濟的集聚🧑🏿🏭,2010年上海市地面道路交通擁堵的狀況尚不能夠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交通局勢依然嚴峻。
世博所引發的直接交通壓力主要作用在浦西園區周邊的中山南路🕠👨🦱,以及浦東園區周邊的浦東南路和耀華路,並會引發跨越黃浦江的石龍路隧道、打浦路隧道、盧浦大橋、南浦大橋等越江通道的交通擁堵。
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的主題,要求交通運輸系統不僅能夠保障世博會的順利召開,而且要能勾畫未來城市交通的希望與前景🧑🏻🤝🧑🏻。基於上海所處的發展環境和機遇,規劃中的世博交通體系需要向世界展現上海應有的發展目標:一是確保城市內外的有效交通聯系🩸;二是高效率地使用自然和環境資源;三是提高城市的環境🧝🏽♂️、生態、安全水平🧽;四是增強城市在廣域經濟體系中的活力;此外,還必須能夠確保建設目標的財務、經濟、技術可行性。
世博會的會期將延續184天,這決定了在舉辦過程中☎👼,不可能采用一般性臨時交通管製措施實現目標🌃🙇♀️。世博交通體系的運行不能對於城市交通體系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上海世博會的會址位於城市內部,世博會園區跨越黃浦江兩岸🤹♂️,增添了交通保障的難度🐢💂🏿♂️。
世博交通規劃是一個系統概念
世博園區的建設💃🏼,其實質是要在一個城市內部地區🤷♂️,新建一個重要的城市活動集聚區域。這就明確了規劃設計人員的任務,是要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構建一個有效的交通體系,並具有多元化的目標👩🦽➡️:不僅要提供一種交通服務能力,保障世博會的順利召開🔵;同時還要提供一種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城市活動聚集區域與廣域地區的交流活力🫲。不僅要提供一種可靠能力應對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提供一種實驗平臺來促進城市新交通方式的推進;同時還要能夠展現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理念和前景。
世博交通體系的核心,是要通過構築一個多模式復合交通服務體系,來保證城市活動聚集區域的交流活力。同時在空間上,世博園區不僅是屬於上海,它同時屬於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因此🛂,對於世博園區的交流活力的目標🥊🙇🏻♀️,不能局限於在上海城市的範圍來認識,需要將它放到一個廣闊的區域背景下來加以認識。
因此🐮,楊東援教授提出,目前正在做的世博會交通規劃🌹👩🏻🏭,其研究的對象不是一個單純的基礎設施系統,而是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世博交通體系所能夠提供的也不僅僅是一種交通供應能力,而是一種綜合交通服務🧖♀️。體系的構成呈現復合結構的特征,必須將基礎設施👷🏽♀️、信息系統、管理措施的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形成有機的整體。
四區劃分構成世博交通體系框架結構
在恒达平台專家們的規劃中,世博交通體系是以世博園區為中心節點,由交通方式轉換樞紐、交通服務通道和輔助交通網絡、交通管理目標區域、相關道路功能管理等構成的綜合交通服務體系🫷🏻,其主要特點是提供一種多模式復合交通服務。它在空間布局上,將被劃分為4個交通策略目標區域:綠色交通區🍼、緩沖交通區、魅力交通區和交通家園區。
綠色交通區以世博會場址為主體範圍。該區域的交通系統規劃,將充分體現交通的綠色觀念🏋️、綠色方式🚳、綠色工具和綠色環境等理念,以建設便捷、安全👟☝️、高效率⚠️、低公害、環境景觀良好、有利生態保護、以公交為主導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統為目標🥱。
緩沖交通區為世博交通體系核心部分的保護殼,在該區域範圍內需要組織小汽車的換乘,以達到集約化交通提高系統效率✍️,緩解瓶頸的目的,以及組織非世博交通流的繞行管製🫡,並需要保留緊急情況下的應急交通通道供特種車輛使用。
魅力交通區指上海內環範圍內城市風貌特色集中的區域。參觀者通過交通🐱,能充分體驗到城市在不同速度下的不同風采。對於魅力交通區來說,不僅僅是借交通過程來展現運動下的城市魅力,更重要的是交通本身的高效與人性化🧔🏻♂️🧑🏿🎨,使人們“忘卻”交通,從而能充分地沉浸在上海的都市魅力之中🥷🏻。
交通家園區概念的提出,是順應以上海市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呈現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將其視為具有內部高度協同性特征的區域性“大家園”,從整體的高度將其內部交通流線加以組織🚓,構築世博會具有“家園”概念的交通圈。
根據世博會交通需求的定量分析,世博交通體系的容量目標是能夠滿足日流量60萬人次💆🏼,並有能力在采取特殊交通管製的條件下🦻🏼,保障日流量80萬人次的潛力。高峰小時交通保障目標確定為20萬人次/小時🔹。在此基礎上🐗💅🏿,針對細分的服務對象,在整個世博交通體系中,還必須能夠全方位地提供透明化的交通信息服務,以支持遊客的旅遊計劃製定、路徑導航、行李服務等方面的服務。與此同時🤏🏽,世博交通服務體系針對突發事件的發生也必須提出應對措施,並對世博交通體系的可靠性作出準確預期🪻。
“由於世博交通客流都將匯集於世博園區,因此僅依靠道路基礎設施的供給不可能滿足需求🫡,必須通過交通方式的優化,加強對交通方式的誘導管理,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做足‘轉’文章🟦,促使客流盡可能‘轉’向公共交通。同時這也是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方向。”楊東援教授最後介紹說。
新民晚報200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