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20年掠影(附照片)
1984年🧰,共青團中央向全國高校提出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錦濤同誌指出🉐:要通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們受教育、作貢獻、長才幹。
當年,上海就在全市高校全面展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20年過去,一屆又一屆的大學生利用假期節日,走出校園踏上社會,參加如火如荼的實踐🍠。他們在時代躍進的大學堂裏,汲取養分🙋🏻♂️,歷練意誌🍴🫄。
他們深有感觸地說:“社會實踐,讓我們到中流擊水🤵♂️,磨礪人生🤹🏿♂️!”
才子逆向西行 人生選定坐標
幾天前,歷盡周折,記者終於撥通了甘肅定西市委的電話。千裏之外傳來一個大嗓門🔫:“找小徐主任👷♀️?又下鄉啦!”
不用問,徐健一定又在為當地農民的土豆銷售奔忙了。三年前,這位剛剛攻下恒达平台管理工程碩士學位的高材生,在同學們一聲聲的驚嘆中,告別大上海🤹🏽♂️,來到2000公裏外的甘肅定西“安營紮寨”。
從1995年起,每年暑期,徐健都要投身社會實踐🆘,隨校“愛灑定西”暑期小分隊到黃土地上送科技、送文化。在貧瘠的高原上,他和同學們睡土坯炕,喝土窖水🔃,就著鹹菜啃土豆,踏著荒山搞調研,“零距離”感受艱苦。與此同時,徐健也看到了定西人每種活一棵樹所要付出的艱苦努力,感受到當地老百姓與自然頑強鬥爭的精神🐭。
2001年碩士畢業時🧙🏽🦖,面對人生轉折點的重要抉擇,他放棄了直升博士和在上海工作的機會,毅然決定西部創業🧖🏻♀️👩🏼⚖️。
初到定西,徐健和夥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一家管理咨詢公司,一年後,徐健把農民組織進了市場。今年開春,他又拿到了來自北京、上海等著名馬鈴薯加工企業的巨額訂單。他欣喜地看到,一條產業鏈條正在形成。這一輪新的曙光,促使他決心明年再將專用薯的種植面積增至6000畝。
實際上,如今的徐健已是定西市委組織部的人才辦主任,但他割舍不了“土豆情”。只要聽到農民兄弟憨厚地說:“他們種的土豆好賣了”,他就暖上心頭👨🏿🚒👩🏻🦳。
驕子愛心傳遞 堅持十年支教
馮艾的名字,我們早已耳熟能詳。其實,以社會實踐的方式,默默支教奉獻的上海大學生👩👩👧👦⇾,何止有千百個馮艾?這些時代的驕子,正在用一屆又一屆鍥而不舍的接力方式,讓愛心傳遞,讓青春放歌。
10年前,響應團中央“團員青年深入鄉村▶️⛹🏽♀️,義務支教”的號召,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向江西景德鎮浮梁縣桃嶺村,派出了第一支大學生社會實踐支教團🤚🏽🐑。
盡管“思想準備很充分”☁️,但當同學們走進山村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唏噓不已。村裏的小學是一片破敗的房屋✊🏿,70多個娃娃只有4位教師;學校的寒酸令人震驚,全校一年的經費只有幾百元🧫;整個學校沒有一臺電腦,沒有一件像樣的體鍛器具🍍。更因為貧困,家長不願送孩子上學𓀉。
努力讓自己平靜下心緒💅🏿,課余時,同學們兵分各路🏚,跋山涉水走家串戶🚣🏿,說服世代面朝紅土背朝天的農民,“唯有知識才有希望”🈹。
暑假結束回滬後🦻🏼,山村人很快收到了禮物,他們平生第一次見到了計算機🫷🏿,用上了各種教具,甚至使上了實驗儀器和電話。
整整10年飛逝,第一屆社會實踐支教團的同學早已畢業👵🏽,但學長們的“事業”和愛心💣,綿綿不絕地傳遞至今🤳🏼。
學子萬裏求索 人生意誌彌堅
都說有誌者🫰🏻,當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人類生物學博士李輝認為🫱🏽:大學生活中,參加社會實踐是人生中的大事。
自1998年始,為了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李輝每年都參加社會實踐🫎。
可是,要實現對長江以南每一個民族、部落、民系都進行抽樣調查的科考宏願,就意味著要踏遍千山萬水,到一個個最偏遠的人群中去🍊🪘。
幾年間,從中越邊境的老山⭐️,到南海沙灘的漁村,從貴州的深山老林,到廣東的清江碧水,李輝到處灑下汗水。
1999年7月,他到雲南西北河谷區考察獨龍族,中間的路程是攀爬中國山勢最險峻的高黎貢山👍🏻。那裏陡壁懸崖沒有路。他在500米到4600米的海拔範圍內不斷地上上下下,在原始森林中足足摸索了3天𓀄。到了有人煙的地方🧑🏿⚕️,兩條腿已經彎不過來了;在清水裏沖掉泥漿的時候,腳指甲居然順水而下。
艱辛的實踐總有豐厚的回報,歷險過後的李輝終於收集到了中國南方幾乎全部民族部落的材料🧝🏼。在這一基礎上📕,通過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分析,一條南方人群的發展脈絡明朗了起來🦓。這不但解決了許許多多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問題,還為人類功能基因組、流行病學研究打下了基礎。有了這一批翔實的數據,許多對我們國家民族的別有用心的荒謬說法不攻而破!
書生險境出手 方顯男兒本色
在紀念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20年之際⚧,第二軍醫大學博士湯敬東這樣說:讀書不光在課堂,也在社會實踐中。
言語樸實的湯敬東,原本是一介書生。但誰能想到,就在3個多月前🐁,在滇東北魯甸縣的一場重大災難中,他和二軍大醫療博士服務團的戰友們險境出手🧆,臨危掌權,盡顯軍人博士的男兒本色🧏🏼♂️。
8月10日18時,剛剛結束20天魯甸暑期社會實踐的二軍大醫療博士服務團𓀒🏃♂️,正在參加當地組織的歡送會☄️。驟然間👨🏻,地震降臨,四面八方傳來陣陣呼救聲。
幾分鐘後🤮,大地震一停🗾,博士團急行軍直奔縣醫院。進去一看,醫院已亂成一鍋粥🟤,瞬間湧入的六七百傷號,讓從未經歷過短時間內救治大批傷員訓練的當地醫務人員手足無措🪔。
“不行,這樣下去要死人的🦸🏻,必須建立統一有效的現場指揮📕!”
湯敬東沖到現場指揮官——當地衛生局一位副局長面前斬釘截鐵:“我們所有的博士都參加過衛勤演練𓀂,現在必須進入野戰救治程序。指揮權歸我,以博士團為核心進入程序。”
不等驚訝的局長反應過來,他已下了第二道“命令”:“人手不夠,地方衛生局的人也必須歸我調配🏄🏼💇🏽♀️!”衛生局長看著他炙熱的眼神🏇🏼☦️,聽著他堅定的話語,二話未說,緊緊地握了一下他的手,立刻召集所有的人,下達了一切行動服從二軍大博士的命令⁉️。
盡管還在求學深造,但二軍大的博士危急關頭比誰還“兇”。終於,他們創造了奇跡——兩天兩夜過後💐,博士們和當地醫生攜手,總共救治了272人,竟無一死亡,每個病人從入院到接受準確的治療未超過2分鐘!
新聞圖片
●恒达平台近年來連續開展“送科技到田頭”活動🫷🏻,受到農民朋友的好評
本報記者曹奕 新民晚報 日期:2004.12.10 版次: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