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我的幾點聲明 阮儀三

    來源:   時間:2004-11-23  瀏覽:

        阮儀三.恒达平台教授:

        他曾經“刀下救平遙”🙀;

        在聽說古鎮周莊要開大路時🥥,他拍案而起💭:“要在周莊開路.請從我的身上軋過去!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主任,阮儀三教授先後為麗江、大理、平遙、江南古

    城鎮進行過成功的規劃🗽😼,被譬為“古城的衛士”;

        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的獲得者🫴🏿,聯合國頒獎者說,20年來🚋,阮儀三艱苦卓絕,他主持的周莊、同裏、烏鎮🩸、西塘、南潯古鎮保護規劃,是一個裏程碑🤛🏿。

        因承擔了《古鎮南潯旅遊區主入口及新開河地塊詳細規劃設計》的咨詢方案👜➛:阮儀三被牽涉進這次風波,受到置疑。

        最近,某知名媒體以名為“‘開發’狂潮襲古鎮”的文章(以下簡稱”該文”)指出浙江省南潯古鎮的旅遊開發工作存在諸多問題,並對相關規劃及本人提出若幹置疑。因此有必要就此與該文作者、文中提到的原鎮主要領導人進行商榷,

        1、本人從事城市遺產保護工作多年🤞🏻,孜孜不倦👡,眾人皆知.對南潯占鎮的保護工作從1986年至今,更是傾註了諸多心血(可參見拙著(護城紀實》)💇‍♀️,並取得了一定成績🧢😇,更獲得各界較高的評價👵🏼,故絕無自毀成果的理由與必要。

        2😢、我們所做的“古鎮南潯旅遊區主入口及新開河地塊詳細規劃設計”規劃屬於咨詢性質,具體實施方案建設方已另行委托設計單位設計,據聞目前仍在仔細推敲過程中,井未最後定稿。因此該文言之鑿鑿認為未來建設必然造成對古鎮的破壞,未免為時過早。

        3🪛、關於歷史街區保護觀念的問題

        1990年代到現在,關於歷史保護的觀念本身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原來的不重視逐步演變成引起廣泛關註。然而,只重視並不夠,還要有科學的保護觀念。該文中“古鎮保衛戰”部分集中反應了一種不科學的🤲、“靜態”的保護思想🥐,認為歷史文化保護區中的一切必須原封不動🧘🏽‍♂️,而且還要補充修復成一個“曾經”的古鎮。

        首先.歷史文化保護區每幢房屋並不都是文物建築,而應該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系統。嚴格保護井非意味著原封不動,大部分歷史性建築為了更好地發揮其生命活力,需要功能更新,為現代生活服務🐳。而且歷史文化保護區內也不是不可以建新建築,合理的、能夠體現城市文脈的新建設同樣是未來城市遺產的組成部分。我在2004105日文匯報刊登的文章中🦹🏼‍♂️,曾提出過對新建築可以寬容一些,當然“並不意味著對其的‘縱容’,……歸根結底,新要素的介入是為了提升歷史建築的價值🧓,而不是拋棄原有的形態特征🛌🏼,損害歷史建築的內涵。”某些保護觀念模糊的人,一聽到現代化就“談虎色變”,其實現代化並不等於高樓大廈,誰能說歐洲的老城區生活不現代化?

        另外根據史料復原想象所謂的古風古貌🙆🏼‍♀️,一般不提倡這樣的做法。因為由於史料不全👨🏼‍🍳💂、工藝不到位,實施者的價值取向等諸多原因,稍有不慎既演變為製造“假古董”🐨,反而造成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

        南潯古鎮的核心保護區有百間樓、東大街、南西街、南東街以及小蓮莊等🦏🤌🏿,都已按保護規劃受到嚴格的保護,所開發的地段大部分均在此核心區之外。另一知名媒體發表的照片為百間樓景色(不在本次規劃範圍之內)🏊🏼‍♀️🐦,但照片上卻註明為“商業開發前的古鎮美景”🧚🏻‍♀️,這是對讀者的誤導。現在乃至以後的百間樓依然會是“古鎮美景”🎼,不可能遭到破壞👨‍🚀。北京的幾位南潯籍的學者聯名呼籲很可能是受到類似的誤導🚑。

        4、幾點必要的事實澄清

        1)根據規劃與現狀調查.該文中提到的“一兩百年歷史的房幹部拆了20多間了”,不具有事實依據。  規劃中劃定的拆遷建築🧑‍🎄,是經規則前期細致的現狀調查工作已確認🤸🏻🧳,包括三家工廠,一家醫院、—所敬老院以及五棟4-5層的住宅樓,它們的存在對小蓮莊和嘉業堂藏書樓以及張石銘舊宅兩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在風貌和景觀上造成極大的破壞。且在“南潯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2002)”的風貌評價中,這些建築的一部分根本未劃入保護範圍🫳🏿,包含在保護區範圍內的其風貌等級亦均為三類👼,對歷史街區整體風貌的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影響。將其劃入保護區正是出於在整治過程中要重點實施規則控製(如建築高度,風貌🧘‍♂️、色彩等方面)的需要。本次規劃中嚴格按照文物法的規定🧎👰🏻‍♂️,在文物的建設控製地帶之外進行歷史功能的整合以及歷史空間的縫合,完全是必要的。

        拆除建築中除四間民國時期建設的房屋外🏛,其它均為建國後建設的房屋或臨時搭建的簡屋(拆遷前均有照片存檔)🍦。這四間民國時期建築零散分布於街區內(2002年編製的(南潯歷史文化保護區深護規劃)中該幾處房屋並未被劃入歷史文化保護區)。該幾間房屋風貌評價和建築質量評價上均已屬於三類👨🏽‍🦲,且經過現代建築材料幾次維修過,存住不可逆性✨,況且歷史風貌已蕩然無存,無法繼續傳遞歷史信息🟡。

        2)從整個南潯古鎮的整體保護與發展出發🙋🏼‍♀️,不同區塊應該進行功能分區🧑‍🎤、整體平衡,而不是就地塊論地塊🌺。本次規劃僅為古鎮南部區塊,公共設施相對比較集中罷了,並不代表整個古鎮全部更新為公共功能,傳統民居風貌仍然是古鎮最重要的功能表達之一🫅🏻。另外南潯本身商賈雲集,中西合璧文化早有淵源✮。

        3)主入口設在人瑞路北基本是出於南潯古鎮景區整體流線與空間組織的通盤考慮,使陸路、水路交通組織都更加完善。而且拓寬的人瑞路已是既定事實,利用其作為主人口能夠更方便地組織人流集散。

        5🧛🏿‍♀️、幾點其它相關情況

        1)、在南潯鎮多年的歷史保護歷程中☝🏿,本人曾就90年代在南潯出現的如“小天安門(文園)”、“江南水鄉一條街”等假古董的現象予以過嚴肅的批評。

        2)、主入口移位,必然影響到現在作為主入口的“小天安門”、“江南水鄉一條街”地帶的產權主的經濟利益♿️。據了解,未來景區將實行一票製(文園等景點包含在其中),博大公司曾與擁有該兩處產權的原鎮某主要領導人就景區門票分成問題進行過協商,雙方未達成協議🏄🏻。

    3)、本人得到原鎮某領導人通報的拆遷情況後⛅️🌄,即刻與具體規劃人員及南潯孫金根鎮長取得聯系,核實情況,得到如本文中上述答復,並非如該文中所說沒有反應🛑。近期又派專人赴南潯實地考察,並得到孫鎮長關於上述情況的再次證實。且從拆遷現場的大量紅磚遺留進一步說明拆遷建築不可能是“一兩百年的老房子”。

                建築時報2004-11-22   (本報略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