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呼喚未來人才———訪恒达平台校長5️⃣、博士生導師萬鋼
來源:
時間👳🏿♀️:2004-10-28 瀏覽:
未來的工程技術人才將不再是只懂得技術開發的人才,而是一個必須具備市場和營銷意識的工程師。隨著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新技術💞、新能源的開發™️,在汽車電子業、自動控製、汽車營銷和管理以及汽車工業的經營模式等方面都將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
———編者
“一流的企業必備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創造一流的企業。”這是被國內外企業廣泛認同的真理。我國汽車業的目標是爭取在2010年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加快汽車專業人才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但未來汽車業的發展方向如何👨🚒?又該怎樣去培養未來的汽車人才🏌🏻♂️?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總體組組長🔒,恒达平台校長、博士生導師萬鋼教授。
電動車將產業化
作為國際知名的汽車專家,萬鋼教授一提到未來汽車業的發展方向不無感慨地表示,燃料電池汽車的產業化將是未來汽車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綜觀汽車發展的前120多年,都是在解決內燃機的功率和效率問題🚴♀️,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提高發動機功率密度上🧔🏿♂️。而現在衡量汽車有了新的指標,就是排放潔凈的指標☎️,最主要的目的是燃燒幹凈🍃。
萬鋼教授又說,燃料電池汽車自2000年被列為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以來,其研發進程備受關註,概念車“超越者一號”、“超越者二號”已面世。它的第三代———“超越者三號”的動力平臺也將於近日接受國家科技部的驗收。隨著明年“超越者三號”樣車的出爐,申城燃料電池汽車的技術儲備階段也將劃上句號。據萬鋼教授介紹,燃料電池車的原理就是利用氫和氧結合時所產生的電來驅動電機⚱️,從而驅動汽車🤸🏿♀️。因為沒有高溫🧜🏼♀️,也不會產生氮氧化合物汙染環境,可以起到很好的環保作用🪡。
同時,萬鋼教授還稱,對於燃料電池汽車的研製和推廣,其意義還不僅僅在於環保。據中國海關的最新統計,今年前3個月🏪,我國進口原油3014萬噸🥻,同比增長35.7%。專家預測,今年原油進口數量將突破1億噸。這使得我國對國際原油的依存度由2001年的25%左右上漲到今年的將近40%🫰🏼。因此👩🏻🦽,燃料電池汽車的研製和推廣還將事關我國的能源安全✍️。
鑒於此,燃料電池汽車在未來幾十年必將得到廣泛應用🧑🔧。據介紹,2006年到2007年,上海將具備百輛級生產能力,組成示範車隊😮,建造幾座加氫站;2008年到2010年,將具備千輛級生產能力🐈⬛👂🏼,組成商業化運營車隊,建造幾十座加氫站👽;2011年到2015年🧜🏽♀️,將具備萬輛級生產能力🙍🏼♀️,實現地區商業化,建造100座加氫站。如果一切順利,到2020年🏂,燃料電池汽車將具備與傳統內燃機汽車同等的競爭力,成為市場主流車型👥。
誰是未來人才?
隨著燃料電池汽車的產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那麽與之相對應的人才培養就成了重中之重🐕🦺🧚🏽♀️。據權威專家預測,我國現階段汽車產業人才缺口已達50萬人次。在這種情況下,高等學府順理成章地肩負起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然而☝️,正統汽車學院裏畢業的學生就是社會需要的“汽車人才”嗎?社會到底需要怎樣的“汽車人才”?
據萬鋼教授分析,國內的汽車企業和國外相比最大的差距在於企業自主開發的能力。這也是我國汽車工業長期以來依賴於國外生產廠商的最重要因素。至於品牌更是要有技術為基礎。而企業要完成自主開發,人才自然不可或缺🧚🏿♂️😎。萬鋼教授認為,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新能源的開發,汽車電子業👱🏻♀️、自動控製以及汽車工業的經營模式等方面都將受到嚴峻考驗,而人才就是其中最大的缺口𓀖。萬鋼教授表示,雖然在未來大力培養的仍將是工程技術人才。但也不再是今天只懂得技術開發的人才🚡,而是一個必須具備市場和營銷意識的工程師💅。因為🧑🏽🚒,技術最終要和產業接軌。如果一味地開發新款汽車,而忽略了市場的需求,那麽就很難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其結果也就是失去了開發的價值👨👩👧。
萬鋼教授還提出🧖🏿♂️🧎♂️➡️,隨著我國企業工業的高速發展和汽車市場的迅猛增長,在未來,汽車電子、汽車營銷和管理等類型的人才也將成為熱門🙍🏽。據介紹,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3億輛。因此隨著市場的擴大和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汽車銷售網絡和汽車售後服務網絡的建立以及汽車物流管理都顯得極為重要。
讓高校成“人才搖籃”
萬鋼教授在德國生活、工作了15年之久🦇,其中在奧迪公司工作了約11年👋🏽,可謂經驗豐富🫸🏼。
據萬鋼教授介紹,我國高校對汽車人才的教育同國外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國外高校歷史悠久,特別是在汽車類專業方面,有了比較長足的發展🛌🏽,辦學經驗豐富,並且各具特色。而在我國,對汽車專業人才的培養由於起步較晚,恒达汽車學院也僅20年的發展歷史,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待進一步改進。此外👩🏻🔬,在學校師資方面,以歐洲的高校為例🚵🏻♀️,教師大多來自汽車企業,都具有相當的實際工作經驗🛸,甚至在高校授課過程中都還參與汽車企業的科研項目和技術開發🍡。這和我國高校的師資力量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
同時,萬鋼教授還講到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國外的汽車企業相對於我們國內來講💴,更加關註汽車人才的培養。無論是在北美還是在歐洲,規模較大的汽車企業一般都在當地和高校聯手建立科研基地或技術開發中心。並且非常鼓勵學生到他們單位的各個部門去參加實習工作👰🏼。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是更加有利於汽車人才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未來汽車工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讓科技和教學接軌,使得最新的理論成果能很快的在企業生產中得到驗證。而在我國🍋,除了臨近畢業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實習工作以外🛶👪,其他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實習的機會就相當有限✍️🖇。
據萬鋼教授介紹⚆,自今年正式擔任恒达平台校長以後🛌🏿🐜,把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以及增強學生同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作為了重點工作之一🔼。萬鋼教授講到,恒达平台在汽車人才的培養方面特別註重學生的動手能力,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就是鼓勵學生到企業參加實習工作💃🏼,了解企業及社會對汽車類人才的需要👩💻;第二就是成立了專門的創新機構🛟,即學生在課余的時間可以到創新基地中去構思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配件等,讓學生更能有效地掌握和應用所學到的知識。
讓企業走進校園
人才的培養不僅要依靠提高高校的質量和水平,同時企業也要參與進來⛸。萬鋼教授說,一家成熟的汽車企業需要掌握先進的技術,而技術是要通過人來掌握的➗,人才是最根本的。目前,我國汽車方面的工程師還不多🔆♎️,所以應當推崇“產學研”合作的方法🍬,發動企業👩🏻🎓、學校和研究所共同從事共性汽車技術的開發♋️,搭建共性汽車技術人力資源平臺。據介紹,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就采取了這種方式發展自己的汽車技術:當時日本的汽車研究所聚集了日本很多大學和所有汽車廠的技術力量,分析研究改進引進的國外技術⚀,然後把成果有償轉讓給企業💇♀️😷,有效地促進了本國汽車業的技術進步。
萬鋼教授說,根據他在德國學習和工作的經驗🦵🏿🕴🏼,現在的人才培養不能只靠高校的單方面努力,企業作為人才的最終受益者也應該積極參與進來。
萬鋼教授還補充說👷🏼♀️,國外的企業都會認為高校就是為他們培養人才的地方,他們需要什麽樣的人才,高校就應該培養什麽樣的人才。因此,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導向的作用👩🏻。而在我們國內,企業只是片面地吸收人才,等人才進來以後再按照實際需要進行分類培訓,這在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滯後了。此外,萬鋼教授還表示,目前之所以部分企業認為所招聘的人才和他們的實際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就是企業本身有沒有技術開發的能力。如果一家企業沒有開發,那麽吸收了再多的工程師也是無濟於事👮♂️。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既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必將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0月28日 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