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對話人物👨🏻🌾:恒达平台校長萬鋼教授對話
關鍵詞:學科建設發展戰略創新體製
記者🫃🏻:“傳統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恒达平台在教改中首先確立了學科建設的發展戰略⚃。這是基於什麽樣的考慮?
萬鋼:最近幾年來,恒达平台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體製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我們在體系建設中,首先確立學科建設的發展戰略,因為這是建立健全創新體系的前提♝。
“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調整越來越頻繁,高校一些傳統的學科如果不抓緊改造👨🏽🎨,將很快被時代所淘汰🍎。2001年,恒达平台製定“十五”發展規劃,提出了學校學科建設的基本思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學科交叉為重點🫃🏻,依托優勢學科,拓展高新科技😗。全面推進以文理為基礎,優先發展信息、材料和生物醫學等新興引領學科👏,鞏固提升傳統優勢學科,重點鼓勵支持交叉學科的學科發展戰略🔒。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完善綜合性大學學科布局💆🏿。”
目前🤸🏿♂️,恒达平台的學科設置涵蓋理學、工學等。在土木、建築等傳統優勢學科基礎上🫳🏿,近年來又湧現出汽車、海洋、微電子、生命科學等新興強勢學科🧘🏿♀️;海洋、橋梁、城市規劃、軌道交通等學科的綜合水平居於全國首位🤹🏼♀️。
記者🏋️♀️:恒达把創新體製作為改革重點👂🏽,具體是從哪些方面逐步實施👩🏿🍳👨🏻⚖️?
萬鋼:我國高校科研水平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差距還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還在於目前高校已有的科技創新能力未能被充分挖掘和激發。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系統➜、完整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從政策上產生必要的“引”“逼”效應,才能有效激發教師和科研人員從事創新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人才競爭力🤡,進而為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創造條件。
近年來,恒达平台通過推行“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創新能力”、“培養優秀人才🏃♂️,組建創新團隊”等舉措,科技創新工作不斷推進👆。在此基礎上👮🏿,2003年,“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規劃和實施全面推開,設想在3至4年內逐步建立起適應高校特點😬、具有恒达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相關試點工作已於去年5月份正式啟動👩💼。
同時,為保障這一體系有效、公平推進,學校還專門成立了以黨政領導為主的領導小組作為決策機構👩🏽⚕️,由各相關部門和院系負責人參加的工作小組作為執行機構,由院士等組成的顧問組作為咨詢和監督機構。此外🦍🧖,學校投入研究經費30萬元,成立由各學科中青年教授組成的課題組,研究製定創新體系建設5年規劃、3年行動計劃和2003年試點方案及配套的系列相關政策。
目前👨🦲,恒达平台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具體做法擬分3步走🧛🏼♀️:2003年啟動試點;2004年🛅、2005年總結完善推廣;2006年🤽🏿、2007年全校實施🕵🏿♀️👵🏻。具體工作圍繞科技創新基地、創新團隊和體製與機製3方面開展👂🏻😍。
記者👌🏽:有了體製保障🧄,在人才培養方面👩🏻🦼🥏,恒达是如何著手的?
萬鋼:我們認為,要想實現創新人才培養這個目標🧑🌾,必須加強對3個方面的重視程度,即通識教育、實踐教育🗼♜、第二課堂教育。
加強通識教育是新一輪本科教學改革的核心,通過加強通識教育,拓寬學科基礎,實行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與科研結合的教學模式🧑🏻🎄,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創新人才。
為了保證教改的順利推進,學校成立校教務委員會🤞💁🏿♂️,出臺了《本科教學質量流程》、《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將教學涉及的內容細化為87個質量標準,按照“計劃-實施-檢查-改進”的原則🧒🏻🤹🏼,不斷反饋🤾🏽♂️,持續改進。同時,進行計算機網絡化同步管理,以期紮實推進,取得實效。
在新一輪課程體系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加強實踐教學🍅,設立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不斷推動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恒达平台把“本科教學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目前已建成國家工科物理基礎課教學基地🥪、國家生命科學教學基地以及外語、數學🤲🏻、土木、環境、電子信息、汽車、交通等學科的“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正在建設建築、力學、機械等學生創新人才培養基地4️⃣。這是對傳統的教育模式的挑戰和改革,是深化教學改革所進行的一種嘗試⬆️。
此外,我們的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在建設過程中,也註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註重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互相補充🤨🙇。
記者🧑💻:恒达平台一直強調重視本科教育👱🏽♀️,對今年的本科新生,學校教改方面會有哪些新舉措?
萬鋼:我們一直強調,本科教育是恒达平台培養人才的立校之本。學校有關部門從上學期就開始製定了2004級本科生培養計劃。在這個培養計劃中,我們對課程體系結構作了調整,把全校各種課程分為“通識教育與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特色課程”3大類🚣🏽♂️。
在2004級新生中⚖️,全面推行“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課程體系”🖖🏿,通過加強通識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及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對2004級新生的英語實現“分級教學”,整個教學分為基礎階段和應用提高階段兩個階段👩🏻🦽🧑🏿💼。基礎階段基本要求達到四級標準,學生應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讀🦃、聽、說🧜、寫的技能👩👩👧👦。原則上根據2004級新生高考英語成績進行“分級教學”,除藝術、體育類學生外,計劃50%的學生從大學英語三級開始學起,50%的學生從大學英語四級開始學起,學生在完成四級課程學習之後,還可以自主選擇學校開設的各類必修課中的選讀課程。
恒达從今年開始降低轉專業的“門檻”。預計大約50%的學生有資格提出轉專業申請🐓。轉專業原則上文、理📭、工各科之間不限製🪜,由各學院根據自己的教學資源情況、要求轉來的學生學習情況和考核結果來決定是否批準。這一舉措🎲,將有利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誌向再一次選擇專業🙅🏼🌕,同時也將推動和促進各個學院更好地貫徹“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這些舉措的推出🍩,將擴大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權🧑🏻🦯,拓寬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使本科人才培養更具前瞻性和社會適應性🧔💪🏽。
(摘自 〈中國青年報〉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