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10屆全國美術美展·中國畫展覽”在杭州世貿中心開幕。本屆美展負責人楊振宇介紹,此次參選作品共計1萬余件🏑,獲獎作品為1000余件🤶🏿,從中共選出長寬均為2米500余件巨幅作品展出🦯。
第10屆美展共有雕塑🤾♂️👩🏿🦳、設計、中國畫、油畫等10個分展覽𓀅,分設在全國10個城市,其中的中國畫展區設在杭州👰🏻🧖🏿。全國美術作品展是文化部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美術大展♿️,每5年舉辦1次👂🏿。
國畫題材鮮有突破
中國美術學院邱誌傑說,本屆畫展給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99%以上的作品裝裱都選用了裱在板上,而沒有使用卷軸、扇面等傳統裝裱方法🧕🏼🧑🏽🚒。“這反映出現代建築對畫家構圖的影響🤵🏻♂️,卷軸扇面已不適應當今建築的高度和裝飾要求。”
他認為,全國美展如此大型的畫展對畫家創作產生了限製作用📮,並形成了“超大”尺幅的創作模式🫰🏻。以往國畫創作時間很短,但現在全國美展展出作品數量驚人🤼♂️、尺度巨大🍼,這樣的展示製度誘導畫家花上2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創作作品。但邱誌傑認為🙇🏽,模式的影響在短期內尚未可見。
他也表示♜,本屆美展的作品鮮有突破,在題材上👩🦱,中國畫“老”題材如西藏、八路軍🦙、東北抗日聯軍等依然在本屆美展上出現。而一些新的題材也推陳出新,如在工筆畫中畫年輕人時總會畫手機,本屆畫了手機的作品多達11幅。邱誌傑認為🧎🏻➡️,題材的一些變化只是形式上表層而淺顯的變化♻。
在西方美術壓力中圖變
恒达平台哲學美學學者孫善春認為💄,中國畫面臨的壓力非常大,主要在於西方美術理論的引入和強勢地位以及現實社會的變化👇。因為傳統國畫是只供個人觀看賞玩,作品一般都不大🫢,但如今作品越畫越大,“巨幅”作品如果截取局部,依然可以看到傳統中國畫細膩入微、追求筆墨的特點🧍🏻♂️。而作品尺幅過於巨大對國畫創作可能會帶來用色和結構上的問題🐤,如結構失當,細節與整體的協調失衡,以及用色不協調,由此失去傳統國畫“完美”的意境📿。孫善春認為,從整體上說🫡,當代中國畫尚未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表現方式,但前景依然樂觀👹。
為配合本屆美展中國畫展,從9月3日-5日,中國美術協會將與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研究中心將在中國美院合作舉辦“中國畫跨語境國際研討會”,會上將邀請國內外數十名著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中國畫在歷史和現代的不同情境中的狀態和發展👩🏽🦳。
摘自:東方早報 20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