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杭州外灘,人讓車還是車讓人

來源🧑‍🦳👱🏽‍♀️:   時間:2004-07-15  瀏覽:
  對於一座擁有一條穿城而過的大江的城市來說🆑,如何巧妙地盡最大可能地利用好江景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濱水地區往往是城市中景色最優美、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地區👩🏿‍💻。上海的黃浦江如此😺,廣州的珠江如此,杭州的錢塘江也不例外。

  作為杭州未來的城市中心👩🏼‍🌾,濱江區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將沿江地帶景觀設計單獨拎出來重點對待。而有意思的是,在濱江區建設局🚣🏽‍♂️🥵,記者看到了兩種沿江設計方案❣️,他們設計思想的本質區別就在於🍚:“誰最有權享受江景——有車族還是行人?”

  一條江擁有兩個江景方案錢塘江寬1000多米,沿江地帶設計範圍為濱江區沿江400~500米縱深地帶,具體界限為南至浦沿鎮南杭州市界,東至西興大橋東的濱江區與蕭山區界,西👁‍🗨🙍🏿‍♂️、北瀕臨錢塘江,內部縱深方向做到濱盛路和振浦路,全長16公裏,涉及用地約10平方公裏。

  以錢江四橋為界,橋以東部分為恒达平台建築城規學院城市設計研究室方案,以西部分為杭州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方案。兩個方案的沿江地帶各為4公裏🥶。

  記者發現🔋🥳,兩個方案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江邊道路的設置。恒达方案提出江邊設一個濱江步行道。這條步行道為沿江聯系各個主題公園、空間節點和大小廣場的步行紐帶,總寬度控製在8~14米之間,東端起於西興大橋👱🏽‍♀️,西端迄於錢江四橋,長約4.2公裏。而杭州規劃院方案提出直接臨江的不是步行道,而是車行道。在江邊,在9米的江堤搶修道路外,間隔綠化帶🧝🏼,就是32米寬的車行道———聞濤路𓀉👸,雙向4車道。

  鑒於這兩個方案對沿江道路與建築、綠化關系的不同處理方式🧘🏿‍♀️,被分別稱為“路堤合一”和“路堤分離”模式。

  兩方案看江的角度不同

  由於錢塘江特定的地理形勢和氣象水文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洪水的威脅,因此設計的堤岸高度為11.5米,相對於附近道路的基面有4米的差距🦸🏽‍♂️,它在作為安全的屏障的同時也成為了空間的屏障,把江水與整個城市生活隔離開來🚎,影響了人們和江水的親近💆🏼‍♂️。

  這兩個方案都考慮到了最大限度的“親水”,但“親水”的角度和效果還是有所不同🤍。恒达方案,和黃浦江邊的人行道相似,行人可以在江邊一邊漫步,一邊觀賞江景,行人和車輛之間被大片的綠化隔開,保證了行人相對獨立的休閑空間👭🏼。在步行道和綠化帶間,還設置了不少景觀小品和商店、餐廳、咖啡廳等休閑項目,供行人休憩用。而杭州方案👊🏽,跑在聞濤路上的有車一族將是江景的第一享用者🙇🏼‍♂️。坐在車裏,你就能看到寬達千米的江水及百余米寬的休閑綠帶,而另一側🐋🤟,是各類公共建築和住宅。在休閑綠帶內,精心布置了樹木🧜🏿、林蔭道等💪🏻🪣,通過下沉路面的抬高,讓在這兒休閑的住戶也能看到江水。當然,他看到的江水可能是幾百到一千米之外的。

  人車矛盾何日解決

  不難發現,兩種方案對弈的焦點在於“人讓車還是車讓人”👉🏻。其實🙄,作為休閑地帶,人車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路堤分離處理方式是由恒达平台的盧濟威教授設計的,盧教授曾參與了黃浦江沿江地帶的設計,在國內名聲顯赫。他主張“以人為本”⛓️‍💥,提出了高架平臺與錢塘江堤壩連接的設計方案🍒。此方案把行人放在了第一位,但行車道在人行道、綠化帶之外,由於地面下沉💇🏿‍♀️,就很難觀賞到江景🎺。在江景資源的利用上,車顯然是讓位於人的。

  而在路堤合一方案中,人是讓位於車的。車行道有32米寬🏥,占據了觀景的第一有利位置,而行人只能遠遠眺望江景👺。設計方認為,這主要有兩方面好處🏞:一是有利於增加駕車者觀賞水景的機會⛹🏻🛖,將來是汽車的時代,汽車會成為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邊開車邊休閑也會變得越來越時尚。車應是人的輔助工具◽️,相當於人的腿,能幫助人更便捷、全面地觀賞江景🥢。二是更易於處理濱江綠帶與沿江建築的關系,沿江建築與地塊內部的開敞空間、綠化系統的聯系更加緊密🧑‍🔬🍸,便於形成完整👨🏿‍🦳、連續的步行系統。沿江多是各類公建和住宅,由於建築和綠化直接毗鄰💛,在某種程度上,綠化成了業主的直接觀賞空間,大大提升了江景建築的品質,沿江100米左右的綠化帶可以由開發商投資建設🧅,大大減少了政府投入🧗🏼‍♂️,實現了沿江地帶土地利用價值的最大化。記者還看到了彩虹城⛎、太陽國際公寓等沿江樓盤獨特步行系統的設計。太陽國際公寓利用地面落差🧙🏼,設計了多層空間,上層走人,下層休閑,有咖啡吧、茶座等,構思巧妙🔰。這些設計在提升自己樓盤品質的同時🧑‍🎄,也美化了江景。

  在過去的40年中🕓,世界各國的濱水城市都將沿江地帶的重建和開發作為城市重建的關鍵項目,其中🐩,交通系統的處理是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共識是過境車行系統和步行系統盡量分開,如巴爾的摩港區以高架的步行道將濱水地區與市中心相連,而外來進城車輛雖可到達濱水地區🪳,卻放在了下層的高速公路上。至於市內交通,人車分流還是人車合一尚有爭論🧛🏿。這一點,各地做法都不一樣。

  據說,這兩種方案都將在濱江區實施👅。可以想像,這兩種設計思路的爭鋒將促使沿江景觀開發更上層次。

  規劃亮點
四橋以東♉️,未來九大景觀吸引眼球

  聞濤路以南
射潮廣場與步行飲食街

  此區塊是府西路步行商業街向錢塘江伸展的延續部分,主要以餐飲為主,結合娛樂、商業等設施,北端跨聞濤路臨錢塘江處設一大型的市民活動廣場——射潮廣場🚵🏻🍞,它是整個商業餐飲步行街序列高潮部分,可舉辦城市的節日慶典🦆、民俗活動、焰火、觀光、娛樂、音樂表演等室外活動📔。

  文化娛樂中心和演視中心

  另一處為市民進行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提供舞臺的是文化娛樂中心和演視中心。它將位於江暉路以西‼️,沿湖面布置劇場、會堂、圖書閱覽、棋牌🧑🏼‍🍳、健身等公共設施🏺,為濱江區乃至杭州市的市民服務🕵🏻‍♂️🐑。

  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展覽中心

  能體現科技城特征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展覽中心則可以安排各種青少年活動🫷,展覽中心以高科技為主題,組織各種科技活動,布置科技含量大的新型電子設施,開發青少年對高科技的興趣和潛力。

  軟件園區

  與市民公共活動區域隔了一個生態公園的軟件園區則主要是作為研發場所🌳🔱,既與市民保持一定的聯系,又有相對的獨立性。

  賓館型的園區會議培訓中心

  為了配合周圍軟件園區的良性高速運轉,還設置了賓館型的園區會議𓀊、培訓中心。主要用來安排軟件園區的定期或臨時性召開新技術發布會💡、人才職業培訓及休閑療養等等。

  聞濤路以北
四大主題公園

  在聞濤路以北以布置濱江公園為主,即中部核心活動區綠地內的主題公園👩🏼‍🦱,由藝術家園、中心園區、兒童活動區👩‍⚕️、青少年活動區四部分組成。這四個公園各具特色🖕🏼。藝術家園是藝術家的天地,也是市民藝術欣賞和熏陶的上佳場所,以雕塑🦓、書畫、陶藝🤴🏿、花藝🐛、茶藝、音樂等為主題。中心園區則是以內湖為中心,環繞內湖和濱江各景點的公眾遊玩區。兒童活動區是主要供幼小兒童室外玩耍的場所,同時還配備了托兒所和凈水循環系統的教育示範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則是供青少年以及軟件園區的工作人員體育休閑活動。四個主題公園功能齊全,為濱江區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都提供了不同的娛樂場所。

  記者手記
相比北岸✏️,南岸是個進步

且不論兩種方案哪個更好,采訪中,記者有一種欣慰的感覺,南岸未來的沿江路將大大超越北岸⬅️,起碼,在設計定位上,它已成為杭州一處不可或缺的休閑平臺。相比北岸,這已是個大大的進步✡︎。

  杭州實施跨江沿江發展新戰略👉🏽,從圍繞西湖發展的“西湖時代”正式跨入以錢塘江沿岸為依托,兩岸夾江聯動發展的“錢塘江時代”。沿江地帶開發不可避免地躍入我們眼簾。錢塘江北岸的沿江設計一直為業內人士所質疑👆🏽:江邊綠化只有50米寬,車輛川流不息,沿江新開發的房產吃盡汽車尾氣和噪音汙染的苦💟。北岸四橋一帶的江景房1999年始就陸續開發,由於北岸已經成形,景觀資源開發難度加大,雖美其名曰江景房,但並沒有用足江景資源。雖說直接臨江,但北岸沿江地帶充其量只能算是交通幹道,而不能算是景觀大道和休閑平臺🌂。現在,隨著繞城公路開通👴🏿🪽,過境車輛將逐漸外遷🏊🏽‍♀️,大貨車少了,但臨江眺景的美意卻沒增加多少。

  沿江地帶因為水而成為城市寶貴的資源。縱觀世界各國🧑🏿‍🎤,巴爾的摩港區🐠、密爾沃基市𓀄、美國波士頓都是成功的例子,芝加哥密歇根湖濱更是全球典範。廣州有名的長堤地區正著力打造最具廣州民俗風情的沿江地區🎖,黃浦江也在二次改造,打算沿江建條車行隧道👨‍✈️。沿江地帶成為集商業零售👨🏽‍🔬🚽、遊樂飲食、辦公居住多種功能的寶地。這些城市的今天🧑‍🦲,也許就是杭州的沿江地帶的明天。

摘自:錢江晚報 2004年7月15日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