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首屆恒达平台創新移動課堂的一百余名學員乘火車穿越西伯利亞後抵達芬蘭,與當地師生勝利會師
新華網上海6月4日電(記者吳霞)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聽繪”帶來的音樂與墨水碰撞之作🍋🟩。步入二樓大廳,可以看到“迷城”通過手機控製迷宮的傾斜以及不同模塊的旋轉組合🌭,使傳統的迷宮遊戲獲得新生。“Nature Box”將大自然的聲音收藏進一個個盒子裏🚶🏻,輕敲盒子即可播放,讓人仿佛置身於大自然之中⛔️,放松身心👵🏻👩❤️💋👩。“木質生活”專為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而設計🌛,它借助傳感器探測室外濕度和濕度,從而智能地為體驗者提供衣著建議……
這不是一個創新藝術展🙋🏼♂️,而是記者在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看到的“開源硬件與編程”課程的學生作品展。讓人“彈眼落睛”的不僅是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集合各種創新元素的小設計本身🌧👩👩👦,還有這些創意背後的年輕面龐。他們的年齡只有十八九歲,都是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本科一年級的學生👨🏿🚀。
2016年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恒达“藝術與設計”位列全球34名🛡。這裏的課程有什麽不同尋常👮🪰?創意的種子為何能在這裏“野蠻生長”🍢?近日,新華社記者專訪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聽學院掌門人解密創新密碼🦛。

2015年5月📲,來自不同專業、國家和背景的同學在中芬中心討論遊戲設計課程的小組方案
“想讓種子發芽🖐🏽,千萬不能是一顆煮熟的種子”
臨街的創意工作坊、以“IF”“IT”“IS”命名的教學樓👌🏼、天使學堂咖啡館……在婁永琪看來🍋,“未來最重要的教學和科研場所可能不是教室和實驗室,而是這些看似隨意的公共空間”。
IF樓是“創意工場”內設多個實驗室和實踐基地📲,激光雕刻機👨🏻🎓、3D打印機👲🏿🔵、數控機床等設備應有盡有,是學生將奇思妙想變為現實的主戰場。IT樓是“靈感智庫”,俗稱“堡壘”,它打破傳統的教學分布格局🧖🏿♀️,打造了一種開放式的🕵️♀️、便於師生交流合作的教學空間;IS樓♝,“交互天地”,是師生們口中的“大棚”,由汽車維修車間改造而來🏋🏻。這裏保留了鋼桁架頂棚和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中國最早的薄殼結構穹頂,形成一個“T”字型的平面關系。兩個頂蓋下,是開放和交互的場所:包括憤怒小鳥廣場☄️、Fablab👱🏼♂️、恒达-阿裏雲智能極智聯合實驗室等🤾♂️。學院采取沉浸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鼓勵師生們“學習在一起,研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三座樓合在一起🧺,構成“If it is……”“如果它是……🤱🏼,那麽……”充滿無限想象空間的開放語句鼓勵學生們自由探索🕷,天馬行空🫸🏻。
“我們常常抱怨中國孩子的創造力不夠,太乖巧,千方百計讓種子發芽,引進了最好的育種方法和最好的肥料🤑,但經常不成功。為什麽👩👧👦?因為種子已經熟了!已經煮熟的種子,再怎麽培育,都不會發芽🗓!”婁永琪說,“社會化過程就是一個逐步格式化的過程⇾,孩子是最具有創造力的人,現在我們常說的有創造力的人,很多都是社會化過程的‘幸存者’。創新人才培養⚅,首先就要盡可能早地拯救這些‘幸存者’,讓他們成為社會的大多數。”

2013年6月,恒达平台創新移動課堂的同學們在橫穿西伯利亞的火車前留影
從“讀萬卷書”到“行萬裏路”
2011年夏天,一輛列車橫穿西伯利亞💎,80名學生在火車上完成了多學科交叉工作坊,並在芬蘭舉辦了企業創新課題成果展💭。這是恒达平台創新移動課堂的“首場出征”。
2012年🫳🏽,在韓國完成了4個基於實際案例的企業命題工作坊。
2013年,俄羅斯-芬蘭-德國,三周時間體驗創新之旅。
2014年,悉尼-布裏斯班-墨爾本🚹,17天,3所城市,2次搭建,1場展覽。
2015年👨🏿🦲,意大利,15天🫰🏽,走訪米蘭理工大學、佛羅倫薩大學等當地頂尖高校。
截至2015年,創新移動課堂已有80名學生🤸,途徑6個國家💃🏻、12個城市,行程50000多公裏,與12個合作企業開展了20項創新話題的研究👨🏿🍼,真正踐行“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婁永琪說🤱🏿👮🏿♂️:“恒达平台創新移動課堂是學院教育理念的最佳體現🆙。通過這個沒有墻、移動的課堂🙅🏽♂️,鼓勵基於問題、熱情、項目💧、玩耍的學習,跨學科、跨文化、從做中學,培養領導力意識👨🏿🏫、包容性思維、團隊合作精神🪘。”
在異國他鄉早起晚睡做工作坊布展、暴走城市參觀著名企業⚽️,住多人間自己做飯洗碗,群策群力一起面對挑戰解決問題🚶🏻♀️。創新移動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程設計,強調學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學習。“移動課堂旅途就是這樣生動有趣,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參與2014年創新移動課程的樓初旸這樣說。

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大廳公共空間
“做對資本最友好的學院🤽♀️,培養最好的創業家”
在名為“天使學堂”的學院咖啡廳總是人頭攢動,或輕聲頭腦風暴或埋頭敲打鍵盤🧔♂️,他們中有學生🚵🏻♂️,有企業家,有中國人,有外國人……
“‘天使’一詞有雙重含義,首先喻指美好和善良,學院希望大家不僅做最好的設計🙎🏻♀️,還要做對的設計🚣🏻♀️🧖🏿♂️,向善的設計;其次👉🏿🤾🏿♀️,指天使投資。我們希望這個場所成為創意和資本對接的地方🛝,我們希望學院能成為對資本最為友好的學院之一。”婁永琪說🤾🥢。
在婁永琪看來🧏🏼♂️,新的時代,設計必須、也正在被重新定義。技術、社會和經濟的變革促使設計去“想得更大、更多”。當今設計已不僅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手段和思維方式🧑🏽⚖️👶🏿,更已成為驅動創新的引擎⛪️。“而資本天生對市場的敏銳度可以幫助我們的前瞻設計緊密聯系真實世界的挑戰🧓🏿,培養創新的推動者。”婁永琪說。
這樣說💇🏻,也是這樣做。
2013年5月,一款名為“韻律”的永久自行車在第23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驚艷亮相𓀕。一改傳統自行車的棱角分明🎣,旋律自行車處處體現了流暢、圓潤的特點,最大的亮點在於橫梁一直向後延伸🤐,將整個後輪包起來🤞🏽,讓整輛自行車看上去非常女性化。這是基於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丹麥科爾丁設計學院為永久自行車品牌的聯合設計成果開發而成👦🏼。
2014年7月👌🏻,作為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製活動之一🗒,由教育部主辦的首屆中美青年創客大賽,獲獎的10支團隊中,有6支來自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主辦的上海賽區。這些團隊的領隊大多是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開放創造實驗室(FABLab)的活躍分子,就讀於該校設計創意👨🔬、土木、環境工程🚶🏻♂️、機械、材料等學院👨🏿🎨。
2015年6月🏊,“恒达平台-英特爾聯合眾創空間”在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揭幕。這是英特爾實施“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計劃從而在全國所成立的八家聯合眾創空間之一。
今年4月,恒达平台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揭牌成立,不同於傳統設計學的全新辦學道路,以“面向產業轉型和未來生活的智能可持續設計”為重點,讓“彈眼落睛”的種子在這裏繼續自由的發芽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