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一生追求真理,政治上追求進步♗,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對祖國一往情深,赤心報國,終生都在從事科學研究與教育事業。
九·一八事件爆發後,當時還在蘇州中學讀書的黃先生就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他和進步學生一起從蘇州赴南京請願,當時🥓,這批具有強烈正義感和愛國心的青年學生♙,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的行徑極為不滿💇🏽👩🏻🚒,開始向中國共產黨靠攏,有的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黃先生懷著滿腔的愛國熱忱,加入了前線慰勞隊🥠,把慰問品送給前線浴血奮戰的十九路軍。1935年黃先生入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系讀書🤜🏼,在此期間他參加了震驚中外的一二·九學生運動和營救復旦三·二五事件中被捕的進步同學運動🚴🏻。
懷著強烈的民族情感與建設中國的心願🐘,黃先生於1948年自費入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在新中國誕生之際,懷著喜悅的心情,抱著把所學的知識貢獻給祖國的願望,他放棄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毅然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在回國途中🫵🏻,黃先生在香港又參加了原任職單位中國航空公司的二航起義。黃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高級知識分子,為改變我國科學技術落後的面貌🦸🏼,全心全力地投入到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工程、混凝土強度理論與材料科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忠於科學
黃先生的主要專業研究方向是混凝土材料學科💤。在建國初期,混凝土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簡單地水泥、黃砂、石子按1:2:4的比例混合,而且對混凝土的使用也是完全按照蘇聯的模式進行,在實際的工程應用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一直困擾和限製著工程技術的進步。黃先生的好友黃士元教授曾與黃先生提到過唐山地震🆗🔨,傷亡慘重就是因為混凝土材料太過粗糙👇,黃先生不無自責的說“這都是我們的罪過”。
黃先生在1956年建立了恒达平台建築工藝系🤙🏿。而在這之前建築材料還沒有被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存在,所以材料系的建立可謂困難重重。黃先生把土木等各個學科的老師組成團隊攻研建築材料學科🕵🏿♂️。但材料基礎學科主要是力學和化學🚄,可是在當時“懂化學的人不懂力學🪹,懂力學的人化學又不好”𓀏,於是黃先生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請著名專家來指導📐,派老師到高校科研所學習研修👧🏽,使研究人員具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能力。在改革開放以後組織老師們到海外學習進修,掌握最新國外學術進展。
1964年黃先生和學生們在一起
黃先生專業基礎尤為紮實🤌🏻👔,他的數學極好😴,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造詣很深,而且他的化學專業素養也很高,他甚至經常同化學系的教授探討化學專業問題✢,他倡導要活到老學到老,對新知識⇢、新材料尤為關註🌚🧑🏼💼。黃士元教授曾對黃先生說“您的腦子是特殊材料製成的🫖,我一輩子都趕不上”。可見黃先生專業基礎的綜合素質之高,是同事們所公認和欽佩的🧙🏻。
黃先生為了材料系更好的發展,嘔心瀝血,盡自己的全力建立一個完善的實驗室。無奈資金不充足⛹🏽,黃先生一個人到國家建材總局上下奔走呼籲,爭取到了六十萬元的建設經費,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蓋起了材料館大樓,極大改善了材料系的教學科研環境,大樓剛剛竣工🚚,黃先生就提議要在大樓裏承辦混凝土國際會議🏊♀️,希望恒达平台混凝土材料學科的水平能夠與國際接軌和交流。
潛心治學
黃先生在治學上一再強調理論➜、科研🏊🏽♂️、實踐三者相結合。為了完善學生課本上實踐內容的欠缺💀,他與沈曼曼老師兩個人親自聯系了當時較好的上海水泥製品廠🥯,但為了在廠裏建個實驗辦公室🤸🏽♂️,黃先生與沈曼曼老師兩人親自拉著手推車運來桌子椅子等辦公用具✌🏻。每當說起黃先生親自拉車這一幕,沈曼曼老師眼裏飽含淚水。後來他們又奔赴江西水泥製品廠🦿、新安江水泥製品廠進行生產科研實踐。通過實際生產與工程接觸後🎨🤶,材料專業教材得到補充與更新,真正讓理論科研實踐相結合。
黃先生專註於混凝土強度理論的研究,在國內外混凝土領域影響很大。他一生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將該理論充分應用於實際工程。黃士元教授在黃先生臨終的前幾日去華東醫院看他,問💇🏻:“如果還有下輩子,你還搞這個麽”🧕🏿,黃先生那個時候雖然身體已經很虛弱了,但還是堅定地回答💆🏼♀️😓:“還搞這個”。
砼學泰鬥
黃先生在材料科學方面的研究是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知名學者。黃先生早年致力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學,後轉施工技術研究♦︎,又赴原蘇聯進修及科研時開始定向研究混凝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黃先生是我國最早傳播與組織研究預應力混凝土和物理化學-力學的學者,是我國這兩門新興學科帶頭人和推動者。黃先生是我國高等工科院校“混凝土與建築製品”本科專業和“建築材料性能學”本科專業的創辦人之一。
在科研工作方面🪟,黃先生早期研究混凝土工藝理論,註重混凝土硬化前的性能🧑🍳。後期研究混凝土強度理論,其目的在於從研究混凝土材料的組分🤷♀️、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系🤾🏽♂️,逐步做到按指定使用性能,設計材料來獲得高強度低脆性的混凝土材料🏫。其中📚,他最擅長於混凝土工藝理論材料基本性能這一領域🧑🎄,主攻混凝土組分、結構、界面及力學強度的影響的研究。後又經過無機復合途徑,使混凝土改性,提高拉壓比,使混凝土拉壓比從1/10(1/12)提高到了1/5(1/6)。黃先生主持的聚合物浸漬混凝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榮獲全國建材大會科學獎🫓;其研究成果“混凝土強度理論及材料設計”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部專家組贊譽“達到國際前沿水平”。在黃先生的學術思想指引下✋🏽,恒达平台在混凝土力學循環的綜合設計的研究方面成為國內重鎮👩🏻🏫,在國際上也享有學術聲譽。
黃先生著述頗多,1951年編著出版了《預應力混凝土原理》,第一個把預應力問題介紹到我國🧑🏽,填補了我國混凝土領域的一項空白。此後又相繼出版了《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預製構件工藝學》《表面物理化學》等專著。黃先生在國內比較經典的論文主要有《混凝土力學行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混凝土材料科學研究中的若幹進展》以及《混凝土工藝理論的科學基礎》等。
1980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在法國參加國際水泥化學會議
黃先生作為國內混凝土界代表性人物,多次參加國際會議👒。1980年7月🔴,吳中偉院士作為團長🚣🏽♀️,黃先生👩🏼🍳、唐明述和馮修吉等作為團員參加法國巴黎第七屆國際水泥化學會議👇🏽。黃先生作為委員於1985年參加瑞士洛桑工業大學召開的國際混凝土斷裂力學會議🪕,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專門討論混凝土斷裂力學的會議🏊🏻♂️,國際上這個領域中的主要著名學者基本上都來參加了會議,會上討論很透徹,爭議亦熱烈,是一次高水平的學術會議🥺,我國還有他的博士研究生張新華參加了會議,並做了專業發言🧑🏻🔧。黃先生先後在原蘇聯🧒🏻、日本、美國💬、瑞士及國內發表了幾十篇學術論文,在材料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黃先生的聯系下,先後同15個國家建立了國際交往,並聘請了一批外籍顧問教授,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黃先生為了發展中國的材料學科🧑🧒🧒,積極倡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其中第六屆國際聚合物混凝土會議(簡稱ICPIC—90)於1990年9月24日至27日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由恒达平台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承辦🗑,並取得了圓滿成功,影響很大。
1950年代🛄,恒达學生在材料實驗室進行教學實驗
國家棟梁
三十多年來𓀝,黃先生在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的同時,還擔任了繁重的教學與行政工作💅。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黃先生開始給教師開課,講授材料科學研究的課程。改革開放後,材料學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學科💾,黃先生信心倍增,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學術研究工作🛌🏿。
1978年初,黃先生擔任了建材系主任後,他肩挑兩付重擔,製定了向材料科學先進水平進軍的設想與方案。親自找來了外文原版書給教師和研究生上課🧏🏻♂️,同時重點關心要建立一個真正的材料專業實驗室,又親力為高年級本科學生授《材料科學導論》課。在他年過七旬之後🤙🏼,仍抱病從事科研工作,並甘作人梯,提攜後輩🏟,這種精神,國內很多材料學界的同行、學生都有深刻體會👩⚖️,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恒达人🕴。
心系未來
對於接班人🟥、下一代,黃先生呼籲建立一個學銜評定特別委員會,特提一批有才華的青年人為教授。這是一個帶有戰略性的問題𓀃,但黃先生的想法代表他對教師的德才用人原則。
在黃先生退休以後,因為身體原因不便來校,但又十分關心材料系裏的工作👩🏽🎓。黃先生經常組織研究生到他的家裏舉辦“沙龍”,把一個學術問題分成幾個部分🕺🏽,你看這幾點🌶,他看這部分,然後大家討論🍭,黃先生說這是要活躍學術氣氛,倡導學術自由,提倡百家爭鳴🧿。黃先生退休前特意給家裏安了一部電話,詢問系裏的工作。黃先生還要求系裏老師定期到他家匯報教學與科研的情況,要是哪一個老師長時間不來,黃先生就打電話問“最近怎麽不來看我”🦹🏼♂️,愛系之心🗝,令人難忘。
1986年5月,改革開放後恒达平台首屆博士畢業生與李國豪校長🧎🏻📣、黃蘊元先生在大禮堂前合影(左起:謝霽明、邱侖、江景波🧴、李國豪、黃蘊元、高廷耀、張紀衡⚠🖌、陸平、李永盛)
黃先生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內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他培養了我國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第一位博士🤣🏷。黃先生采用逐步分界的教學方法,建立不同專業小組💁🏽♀️,設立培養博士生目標,因人而異進行培養。生前共培養了博士生8人,碩士生20余人🍆,以及大批材料專業本科生🌍,可謂桃李遍滿天下👷♀️,教書育人之楷模。
1980年代🌊,黃先生與研究生們在一起討論
舍己為人
據沈威教授回憶,黃先生作為系主任🕡,以系為家🚚,關心到每個人,不光是老師同學,還有校工黃先生都關心到。一次,黃先生詢問沈威教授,校工小毛同誌怎麽沒有來上班,可想黃先生對眾人關心之細致。
黃先生由於白天開會🧓🏽,到外面交流🚴👭🏻,只能把看書研究放到晚上來進行,開夜車便是黃先生每天必修課。所以黃先生很少照顧到家裏🧑🏻🦲,而黃先生對自己的身體也很少在意🧗🏿♂️。黃先生身體極其瘦🚕,並患有肺氣腫😦,所以身體一直不好,要靠吸氧來維持💽,但黃先生卻不在意。黃先生不吃早點,有時晚飯時忙了就吃點壓縮餅幹,家人和同事經常勸黃先生註意身體,黃先生卻用混凝土的專業知識答道👩🏿💻:“我的身體斷的時候要慢慢斷🤴🏼,是韌性斷裂而不是脆性斷裂,可見黃先生為人十分的風趣樂觀。
詩韻抒情
先生不僅為中國建材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還在詩詞寫作方面造詣頗深。其夫人楊瘦梅女士精選其遺作中一百七十一首詩,整理並出版了《黃蘊元詩集》。吳中偉院士為其做序,寫道“若黃教授者,學貫中西🩱,足跡遍海內外,行路逾十萬裏🦷,識見之豐,涉獵之廣,固非古之賢者所能及🔢。三十年來,其詩涵孕深廣,無論寫景詠物,言誌寄慨🏃,其能為前賢所囿乎?”選自《黃蘊元詩集》的“聞捷報”這首詩是老先生拼搏一生最好的寫證。
聞捷報
喜聞捷報想連翩,寒暑耕耘幾十年🥰。
躍進氣豪催布土🌩📕,整調風暖好連阡。
冽冰不凍深肥地,時雨先飛嶄境田。
接勵圖強會眾誌🧜♀️,更高難處破荒天。
黃先生詩集內頁
本詩作是1988年11月21日恒达平台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重點學科之時,黃先生有感而作的。在詩集中🌱,我們可以看到黃先生與師友👔、同事、親人🧲、學生之間的交往經歷的詩作,家國情懷,皆有感而發。其高雅的情操👉🏽,深厚的國學功底,都是我們了解和欣賞黃先生人品、學問、才情的重要方面🚶♀️➡️。
斯人已去,但其恒达精神萬古長青。一代代恒达材料學子仍在學習、傳承和發揚黃先生默默奉獻的崇高品德、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為我國材料科研事業及恒达平台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