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和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要求,進一步推動“招生—培養—深造—就業—校友”等人才成長全過程中各要素聯動,4月1日至2日,校黨委副書記劉潤帶隊赴廣東省開展訪企拓崗活動和招生工作調研交流。黨委學生工作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設計創意學院、對外聯絡與發展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等參加調研。

4月1日上午,劉潤一行赴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調研,現場參觀了比亞迪全球總部“六角大樓”展廳,深入了解比亞迪的發展歷程、技術創新、產業布局等方面。在隨後舉行的校企交流座談會上,比亞迪汽車售後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校友居治國,人力資源處薪酬與招聘總監余昌祎,汽車工程研究院高壓性能開發部副經理、校友馮文潔,人力資源處全球招聘總監許雲龍等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劉潤感謝比亞迪長期以來對學校建設發展的支持與幫助,介紹了恒达平台的辦學歷史、學科建設現狀、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學校的最新發展成果。他表示,恒达汽車學院特色鮮明,憑借雄厚的實力在行業內擁有廣泛影響力,近年來,恒达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持續發力,希望雙方在人才培養、產學研融合等多個維度,探索更深入的合作模式。余昌祎對恒达平台長期以來給予比亞迪的支持表達誠摯感謝,介紹了比亞迪的發展歷程,希望雙方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增加人才輸送。許雲龍從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養路徑、員工人文關懷和當下招聘需求等多個方面,介紹了比亞迪的人才戰略與發展規劃。居治國與馮文潔作為恒达平台傑出校友,圍繞個人職業發展、技術攻堅成果與團隊協作等多個維度,全面分享了在比亞迪工作的寶貴經驗與深刻感悟,感恩母校的悉心培育,也希望更多的畢業生加入比亞迪,成就未來。

4月1日下午,劉潤一行前往深圳高級中學開展交流座談會。深圳高級中學集團校長宋德意,副校長段國慶、吳川等出席會議。宋德意對劉潤一行來訪表示歡迎,並全面介紹“深高模式”育人特色,著重闡釋“三維育人體系”創新實踐。劉潤從恒达平台育人特色、培養成果、學子入校關懷等幾個方面進行介紹。雙方就拔尖人才貫通培養達成共識,擬在學科課程共建、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空間設計等方面建立協同創新機製。會後,劉潤一行參觀了心理咨詢與成長中心和數字化校史館,與心理學特級教師、教授蔣平就高考背景下學生心理健康開展深入研討。

4月2日上午,劉潤一行前往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就恒达平台廣東招生工作開展交流座談。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黨委書記、院長李向明,副院長高雷等出席會議。李向明高度評價恒达平台在粵招生工作成效,系統分析了2025年廣東高考改革趨勢及生源結構特點。劉潤從“學科生態優化、全程成長關懷、全球競爭力培養”三大維度介紹了恒达育人新格局。雙方就建立常態化溝通機製、創新招生宣傳模式達成合作共識。

隨後,劉潤一行前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進行交流座談。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姚訓琪、副校長肖朝雲等參加座談。會上,劉潤就恒达平台綜合學科建設、協同科教建設等幾個方面作詳細介紹。姚訓琪對劉潤一行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辦學基本情況。雙方圍繞科創競賽、專業進高中、未來技術人才早期孵化等議題進行深度對話,共謀“未來工程師培養”新模式。

4月2日下午,劉潤一行赴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調研,現場參觀了研究院多個極具代表性的展示板塊: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展、廣州城市低空三維數字底座以及國際一樓CBD和歷史文化街區模型,深切感受研究院在科技創新、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領先優勢。在座談交流環節,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一級巡視員鄧建富,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董事長鄧興棟,黨委委員、紀委委員、董事兼副總經理黃孚湘等相關負責人以及校友代表出席會議。

鄧興棟對恒达平台一行的到來致以熱烈歡迎。他表示,雙方過往合作成果豐碩,期望未來圍繞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等核心業務,進一步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黃孚湘從組織架構、人才隊伍、業務板塊以及科研創新成果等方面系統介紹了研究院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規劃,為雙方的深入交流提供了清晰脈絡。
鄧建富表示,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城市,正處於城市建設與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在城市規劃、資源管理、生態保護等領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熱忱歡迎更多恒达學子奔赴廣州,在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上施展才華,投身城市建設。
劉潤介紹了恒达平台的辦學歷史及發展現狀。他表示,規劃院在數字化城市規劃、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等方面的前沿理念和成功實踐,為高校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希望通過校地、校企的深度合作,打破壁壘,整合資源,共同推動優勢學科在城市空間智能感知、低碳生態規劃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與技術保障,並祝願校友們在工作崗位上再創佳績。
調研期間,劉潤一行會見了深圳和廣州校友會,慰問校友代表並為深圳校友之家授牌,對校友們長期關心和大力支持母校建設發展表示衷心感謝,並就如何進一步助力學校人才培養、加強聯動、策劃120周年校慶等方面進行親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