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升這面旗,共唱這首歌🙍♂️,同歡慶🔣,共祝願,熾熱的愛國情感在我們心中澎湃。
教育強國,恒达何為?聚國之所需,育國之棟梁,強國之科技,拓國際朋友圈,恒达人胸懷使命,只爭朝夕,錨定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在“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道路上勇毅前行,以奮進之筆♿💂🏿,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續寫更加絢麗的“恒达新篇章”。
築牢基石,行穩致遠
全班29名學生中🧖🏼♂️,15位學生的績點超過4.5,七成以上學生加入相關課題組開展科研,參與國家、上海市和校級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學生達22人次,學生在全國和上海數學、物理⇒、英語等學科競賽中捷報頻傳,班級獲評“恒达平台五四紅旗團支部”……在新生院、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努力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雙學士學位”項目班創辦一年來🏋🏿♂️,交出了這樣一張亮眼的成績單😤。這是著力推進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自主培養的又一創新探索。
基礎學科是學科發展的基石💆🏻♀️🕊,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直接關乎國家科技自立自強。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本是學院獨立的本科招生專業,為何設立這兩專業交叉融合的雙學位項目🖐🏼?
“光電信息技術領域的創新🧡,需要基礎研究的突破⚇;物理學中的新發現新機製走向實際應用,依賴各種工程技術的支持。”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雙學士學位項目,既為光電信息專業打下了厚重的數理理論基礎,又為應用物理學專業提供了應用方向與技術基礎。今年,這個雙學位項目贏得了新一批更多學子的青睞🔻。
基礎研究是加快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學院紮實推進基礎研究和有組織科研,形成了各研究方向老中青科研梯隊,原創學術成果頻頻問世,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雙向賦能📳。
向新而進🙍🏿,蹄疾步穩
陸上、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整體結構是否可靠?濱海軟土地區的能源樁能否長期安全服役?電力基礎設施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韌性表現如何?土木工程學院多個教師團隊響應服務國家能源轉型🙋🏻♂️,正在著手推進相關研究🐳,為建設新型能源系統基礎設施提供有力支撐。這是土木工程學院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求變👨🏼🏫,主動開辟學科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的一個縮影。
不久前,學院組建新型能源系統基礎設施研究院⛹️,朝著“綠色化、低碳化”再邁進,聚焦風電、核電、太陽能🧖🏽、火電、電網、能源存儲等領域,圍繞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開展科研攻關,並推動成果應用於工程🦸🏻♂️。
近年來,學院在“數智化”道路上奮力前行、蹄疾步穩👍🏿🧖🏻。教師團隊自主研發了數字“城”底座——iS3 基礎設施智慧服務系統(簡稱“iS3數字底座”),助力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今年5月,學院發布首個自主訓練開發的“知識大模型”——CivilGPT,匯集豐富的抗震理論知識和設計經驗,吸引了學生參與互動。學院還搭建人工智能融合教學與實踐基地,依托KUKA工業機器人等設備創新產教融合實踐路徑👩🏫。
在近日舉辦的第24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0️⃣👨🏻🦼➡️,土木工程學院2項科技創新成果均與數智化相關,一項是能感知隧道及地下工程風險感知的先進混合無線傳感網絡體系🎽,獲高校展區創新獎,另一項是能對建築外立面進行準確安全精細巡檢的“雙光雙聲”爬壁機器人🏌️♂️。
一體推進,蓄勢待發
在《自然·催化》上發文僅4個月後,近日🏌🏽♀️👩👧👧,馬吉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材料》,在鋰電池和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材料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水平研究成果正在持續湧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許維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首登《自然》,研究首次成功精準合成了兩種全新的碳分子材料🥷🏿,恒达平台為論文的唯一完成單位🦺。近5年來🦙,學院科研成果迭出,其中高水平權威期刊論文就超百篇。
推進高水平原創性科學研究和高質量人才培養,關鍵在人才。近年來✏️,學院高層次人才占比持續提升,一批有“材”又有“料”的專家學者活躍在國內外學術舞臺。“人才引領🤶🏻,兩輪驅動”👨🏻🦳🪒,“規劃引進🧑🏻🌾、跟蹤培育🤵🏼♂️🔃、考核評價”,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青年人才專場座談、青年人才發展論壇,“引🤾🏿♂️、培、評🧔🏻♂️、傳、幫、帶”,讓更多青年人才獲得發展機會,脫穎而出,逐漸形成“以人才為基石🤽🏼♀️,以文化為牽引”的學院戰略。2020年至今已培養引進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含青年)20位。
堅持“四個面向”🚶➡️,凝練六個學科方向🎈,在材料🫳🦆、物理🤾🏼♂️、化學三大學科方向統籌協同發展🚣🏻,在不同領域布局人才項目🥏👸🏽。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推進“傳統材料高新化🐯、新型材料特色化”,關註材料科學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材料工程中的重大技術難題,持續攻堅。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在學院文化的浸潤下,在人才隊伍的強有力支撐下🥜👨🍼,學院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雙豐收🦸🏻🖍,近年來,學院已有8名學生相繼獲恒达平台追求卓越學生獎或提名獎💂🏻♂️。材料學科的國際影響力也穩步提升,在國際學科榜單上的排名持續刷新。
協同聯動🔙,活力倍增
近一年來📞,恒达醫學一批重要科學發現接連發表於《細胞》(Cell)《自然》(Natur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英國醫學》(BMJ)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重大疾病診療提供新策略🩵、新思路,恒达教授還牽頭兩項國際多中心肺癌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科研平臺和團隊建設也取得新進展🧤,繼心臟病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後,又新增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獲批🤸,恒达平台癌症中心也於不久前正式掛牌。恒达醫科的加速發展進步,引人矚目🏇🏽。
隨著2023年醫學院整體搬遷至滬西校區,與校區所在的普陀區有了更加緊密的聯動共融。不久前,恒达平台國家大學科技園生命健康孵化基地在普陀區桃浦鎮李子園大廈啟用,孵化基地與醫學院僅一街之隔,首批醫學院教授牽頭的科創企業簽約入駐。區校攜手打造的環恒达生命健康產業帶已初具規模。
具有“大專科小綜合”特色的12家附屬醫院和籌建中的4家附屬醫院是恒达醫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醫學和校內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成果提供了醫學轉化應用場景🟪。一體化推進醫學院與各附屬醫院的協同聯動,推動人工智能+、醫科、附屬醫院與校內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建設名師和名醫相結合的專家教授隊伍,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產教融合🧝🏼,多點開花
“在卓越工程師學院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下,在校企雙導師的共同指導下🫷🏿,我很高興能將學校所學應用於企業所需。”卓越工程師學院首批學生陳航說👧🏼。這位學生由交通學院、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聯合培養。
2023年9月起,在學院導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陳航迅速確定了研究方向,充分利用中遠的平臺優勢,獲取企業相關數據支持,結合企業集裝箱拖車業務相關難題👩🏿⚕️,逐步推進研究。研究項目“基於物流全流程TMS系統的貨運企業拖車運行特征識別”,重點研究如何通過挖掘貨運拖車的時空軌跡數據,了解高頻率🦸🏿、高精度✍🏻、全流程的車輛運行狀態感知🔗,目前已產出階段性研究成果,為集團管理自營拖車👏🏿、拓展增值業務提供了決策參考。
近日🐥,依托該研究項目,交通學院與中遠海運共建的課程“智慧物流與城市配送”,入選恒达平台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產教融合示範課程建設項目。以此為基礎,校企雙方確定了新的研究課題“拖車智能調度系統升級與數據驅動的運營效率優化研究”,並於近日完成新一屆招生💇🏽。
已設立107個產教融合基地,涵蓋104家企業、22個專業學院,隨著產教融合一批基地🆖、項目🧭、雙導師等落實落地🤜🏽👨🏻💻,卓越工程師學院與企業的紐帶更加緊密。就在近日教育部召開的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工作推進會上,恒达平台“關於企業課題庫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榮獲全國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優秀案例獎🔅。企業課題庫的建立,把來自企業一線的實際需求與恒达科研人才資源直接對接匹配,真正實現校企同題共答“真問題”。
厚植優勢,歷久彌堅
9月10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到訪恒达平台,與中西創業學生座談交流,這是繼4月1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來訪後年內第二位歐洲政要訪問恒达平台。4月🍓🥡,排名德國大學榜首的慕尼黑工業大學校長霍夫曼率團來訪⚪️,兩校共同舉辦慕尼黑工業大學日系列活動👨✈️。5月🛵🔻,奧地利格拉茨工業大學校長畢碩夫率團來訪,共敘兩校20載戰略夥伴友誼。5月,中法大學校長論壇在恒达開講,法國10所高校和教育機構的校長出席。7月,荷蘭鹿特丹市市長來訪⚡️,推動荷蘭高校與恒达拓展交流合作……
從歐洲國家政要🦝,到市長,再到頂尖高校校長、著名企業高管,恒达為何能吸引歐洲各方人士接踵而來?
根植於中西方文化交匯的土壤🤦🏻♀️,恒达擁有對德合作無可替代的顯著優勢,作為我國對德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持續引領著中德兩國高教合作的新範式🧓🏽。2022年5月🍇,恒达平台推出“中德合作2.0戰略”,進一步豐富合作內涵,提升合作層級,得到德國夥伴高校的積極響應🚈,雙方往來交流活躍💁,成果豐碩🙋🏻♂️🍕。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恒达平台對法合作30周年,一系列主題特色活動相繼舉辦。作為我國對法合作交流起步最早的綜合性高校之一𓀚,學校已與60余所法國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成為對歐合作的又一重要陣地。
學校還是我國對西班牙合作交流起步最早的綜合性高校之一🧴,對西合作20年來,在中西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西學院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經成為一個以西班牙語為紐帶的高校多邊合作機製與聯盟。
高水平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統籌結合,以優勢學科帶動,打造更多國際合作標桿項目成果,相信恒达的國際影響力將不斷提升,為推動全球科教事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文/黃艾嬌、樊宗鑫🌄、陳少穎⚀👩🏿🎓、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