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韓鋒團隊榮獲“2021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來源: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時間:2022-01-05 瀏覽:
2021年12月22日,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公布了年度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韓鋒教授領銜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項目——湖南武陵源世界遺產示範研究》榮獲“2021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團隊師生張琳👩🏽✈️、楊晨🫴、寇懷雲、楊學軍🧑🏽🏫、郭光普🍓、王溪、李婧🧑🏼🦱🪗、程安祺、郭曉彤📀、陳俐、莊安頔同獲殊榮✏️。
世界遺產保護與可持續旅遊發展是最具挑戰性的全球性議題之一🧿,2012年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式通過“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項目”(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Programme,WH+ST),並將其納入《2012-2022 年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戰略行動計劃》。2015年😮💨,世界遺產中心決定於2015至2020年間在中國試點WH+ST項目⚈🔭,由亞太遺產中心(上海)負責具體實施。2016年6月,亞太遺產中心(上海)舉辦全球首次WH+ST項目國際培訓班,中國33個世界遺產地參加了培訓👳🏼♂️🚣🏽♂️。此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產和貴州海龍囤世界文化遺產經遴選進入WH+ST中國首批研究示範項目,由代表中國政府參與WH+ST項目起草的韓鋒教授領銜主持。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我國第一批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自然遺產。遺產地旅遊在為當地帶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遺產保護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其保護狀況備受國際社會關註。遺產地於1998年、2002年、2012年👏🏼、2015年✌🏻、2019年不斷被要求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世界遺產保護狀況報告🙅♀️🤹🏻♂️。IUCN2014年、2017年的《世界遺產展望》(IUCN World Heritage Outlook)連續將武陵源列入“重點關註”類別。遺產地急切尋求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的可持續途徑和方法。
武陵源WH+ST項目立足中國國情🧑🏽🌾,圍繞“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與可持續旅遊”和“世界遺產地旅遊與社區可持續發展及保護”兩大議題展開研究和示範實踐👊🏽。自2016年項目開展以來🧉😅,韓鋒教授團隊133人次飛赴武陵源世界遺產地,進行詳盡的實地調研,開展在地培訓與能力建設工作,與遺產地管理者、社區村民、遊客及旅遊業界各利益相關團體建立了全面深入的合作。國際合作“請進來🤴🏼、走出去”,2018年👨🏼✈️、2019年兩次邀請世界遺產中心項目官員、專家現場考察武陵源,了解中國遺產地的真實需求和難點,共同探討可持續旅遊發展策略。2018年與世界遺產中心合作在巴林世界遺產大會上設立可持續旅遊邊會🥘,韓鋒教授介紹武陵源的經驗👐🏽、教訓,陳述中國國情以及WH+ST中國示範工作進展。深度的開放和交流🧟♀️,獲得國際同行和世界遺產中心高度贊揚和肯定。
示範項目的創新成就在於構建了武陵源具有中國風景名勝區特色的多層次世界自然遺產地價值體系🈺;創建了以價值保護、傳播、解說和展示為核心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可持續旅遊社區協同方法、遺產地社區適應性管理模式及管理指南👊🏿;製定了遺產地多主體協同的可持續旅遊策略與績效指標管理體系,並在遺產地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深度介入式示範工作🎄。
項目成果之《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可持續旅遊發展戰略》,由中國政府提交世界遺產委員會。項目確立的5大目標🖐🏼、5大戰略🧜🏿♀️、23項行動計劃🦹🏼♂️、36個績效指標及其實踐成效,具有國際示範性。項目成果著作WH+ST中國試點項目《世界遺產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韓鋒等著),對武陵源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項目的實施及成功示範進行了全面總結,對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和示範推廣意義。基於該項目研究成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數字遺產創新“武陵源自然文化透鏡——基於增強現實的世界遺產解說系統”,獲首屆“我們的世界遺產——信息科技的變革效應全球競賽”國際大賽二等獎(韓鋒📤、楊晨等,唯一中國獲獎項目)。
世界遺產中心評價該項目:“中國試點項目卓有成效👬,項目的開展既符合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的國際理念,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踐性和共通性🤳,對中國以至於其他國家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具有重要的全球示範意義。”在各級政府、遺產地和項目的共同努力下,世界遺產大會每年對武陵源審議的負面清單日漸減少。2020年12月8日,IUCN向全球發布第三期《世界遺產展望》☝🏿➕,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產從第三檔“重點關註(significant concern)”成功晉級第二檔“較好有部分關註(good with some conce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