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泳教授領銜的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專項項目“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研究”通過開題論證
來源🙅♂️:經濟與管理學院
時間:2021-10-31 瀏覽✥:
10月28日🥀,由經濟與管理學院周文泳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科技部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專項項目“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研究”開題研討會在校舉行👲🏼,以“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研究”為主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朱啟高、副校長童小華出席會議並致辭。
來自恒达平台、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學院、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承擔單位課題組成員🚗,項目合作單位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以及上海科委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處和戰略規劃處、上海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校科研管理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線上線下參會。會議推選謝富紀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3B/30/ACDDC931BA96125D6B59C1C8767_B5866C0F_6B699.png)
朱啟高表示,上海正在加快構建國際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力爭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積極推動科技高質量發展☝️。上海在科技評價體系改革過程中也面臨很多困惑,尤其是在基礎研究領域和原創性成果評價方面。他鼓勵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積極探索,為科技評價體系改革提供更多新啟發和新思路,將理論研究成果與改革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19/82/D1D7BCBEAD9C636AADA747A96E3_61B666A6_53857.png)
童小華表示,科技評價作為科技創新活動的指揮棒,是推動國家科技創新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對科技創新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課題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和實踐意義。希望課題組發揚嚴謹求實🧖🏻♂️、腳踏實地的務實作風🧑🏿🚒,立足我國當前科技評價體系改革面臨的痛點難點🤹🏿♂️,提供具備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CD/A7/450251C19BDF9B7EEFD9884E3E3_FF407D84_4C23B.png)
周文泳教授解讀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十四五”規劃與課題研究的相關內容👩🏻🦰,結合對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的趨勢研判,介紹了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他表示,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要加強對科技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生態與科技評價體系之間內在關系的認識,合理定位科技評價體系在科技創新生態與科技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圍繞新時代科技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生態治理對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的新要求,聚焦新時代科技評價體系的薄弱環節、改革方向與配套措施等重點內容開展研究💉。他還介紹了關於研究進度和成果形式的設想🙎🏽♂️,分享了三項代表性階段成果。
在評議環節中⏰,專家們先後發言,為項目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中國科學院大學陳凱華教授表示,要建立產出導向的科技評價機製;實施科研項目分類評價,健全自由探索基礎研究成果長周期和國際同行評價機製🖋;建立適應科技人才不同成長階段的科技評價機製。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張九慶研究員表示,財政投入科研項目評價中需要審視在小同行評審、國家使命導向的科研項目評審🥟、大小項目評審程序🏂🏿、科研鏈條評審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大連理工大學王賢文教授表示,科技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科技發展由過去的註重數量指標轉向追求質量提升。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堅持“四個面向”戰略部署🤾♀️,應該成為新時代推動我國科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科技進步與對策》雜誌社副主編高建平表示💪🏼,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既要正確處理好科技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生態與科技評價體系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也要關註項目👩🦼👩🏽⚖️、人才、成果等評價的突出問題。長安大學劉蘭劍教授表示,要加強對科研項目過程管理👩🏻🏫,增加多種形式的後期資助🚪,讓科學家把精力真正投入到科學研究當中🙆♂️;在成果評價中應減少評價次數,尊重期刊及其他同行評議結果,避免多頭評價、重復評價。華中科技大學危懷安教授表示🍊,要探索建立健全尊重科技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科技共同體規範的科技評價體系;堅持質量、績效、實際貢獻的評價導向📹;堅持分類評價,加強中長期評價、後評價和成果回溯評價🤰🏿。復旦大學朱春奎教授表示,建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導向的新型科技評價體系🧑🏻⚕️,需要破除“五唯”在形式上的偽公平、偽科學,摒棄機械化🕺🏿、簡單化的考核方法,著力建設更加註重以成果🧚🏽♂️、質量🧑🏿🔬、貢獻和協同為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積極推進從同行評議向價值評議轉變🧑🏻。恒达平台陳強教授表示,在新形勢下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要推動供需雙側改革𓀕,既要努力將評價“需求”降下來,又要努力擴大科技評價的有效供給📺🚯,包括評價模式☂️🙍🏻♂️、評價方法及評價工具等各個方面👨⚕️,還要夯實評審專家的“戰略儲備”。上海科學院李萬研究員表示,科技評價體系亟待革命性重構,特別是要註重處理好評價與傳播📍、評價與預見、評價與組織三方面關系,讓科技評價成為科學展望和技術預見的重要“輸入”👩👧👦,既要註重基於課題製的“單項化評價”,也要註重基於有組織的科研的“生態化評價”。上海交通大學謝富紀教授表示🔸,我國現行科技管理體製與科技評價體系依然存在製約科技發展、違背科技創新規律的薄弱環節🈷️,導致我國“從0到1”原創成果不足。傳統學科壁壘與科研組織邊界不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大科學特征要求🧗🏼♂️,需要重塑現行的科研管理體製與科技評價體系👨🍳✂️,鼓勵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之間的聯合與跨界研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模式,事前與事後激勵並重🤾♀️,既要重視專利申請與論文發表,更要重視轉化過程與產業化效果。要通過產學研合作🔳、區域間合作、多方協同互動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移。
專家組一致同意項目通過開題論證🚮,表示課題研究團隊在科技評價領域具有豐富經驗,能夠準確把握課題研究方向💑,穩步推進課題研究工作,預期課題組有能力按照進度順利完成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