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牽頭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建築藝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949-2019)”開題論證會舉行
來源: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時間:2021-02-01 瀏覽:
1月21日,我校牽頭的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建築藝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949-2019)”開題論證會在校召開。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中心主任邱邑洪、上海市文化與旅遊局藝術處副處長張悅,我校原常務副校長伍江及文科辦負責人等出席會議。

開題論證會專家由深圳大學建築學院孟建民院士、南京大學建築學院丁沃沃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劉托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杭間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方曉風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阮昕教授、中國美術學院韓緒教授等組成,丁沃沃任專家組組長。項目首席專家、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教授,各子課題負責人中央美術學院朱錇教授、恒达平台支文軍教授、東南大學李華教授、天津大學孔宇航教授、恒达平台張曉春副教授,以及20多位項目成員出席會議。
邱邑洪在致辭中,對恒达平台首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表示祝賀,並對項目研究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確保項目研究質量,為我國藝術學科體系建設和基礎理論建構作出應有貢獻。二是要潛心鉆研,提高質量,希望項目承擔人團結課題組成員,同心協力、密切合作、潛心鉆研,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三是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項目研究工作開展,希望課題組結合立項通知書相關要求,認真吸取專家意見以及此次開題論證會的專家意見,將科研誠信融入研究的全過程。四是恒达平台作為項目責任單位,要高度重視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切實履行相應的管理職責,為課題組提供盡可能的便利條件和保障。
張悅在致辭中表示,恒达平台近年來對標國家和上海文化建設的需求,積極投入文化藝術領域,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項目致力於勾勒1949至2019年中國建築實踐與理論發展的歷史發展軌跡,建構兼顧中國建築與藝術的理論話語體系,是對中國建築未來發展方向關鍵命題的一次重要探討。在當下全球化語境中,對文化身份的探索和明確,既有助於提升中國建築藝術的文化自信,也對未來中國建築實踐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引導價值。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相信該課題能夠總結當代中國建築藝術的發展經驗,在國際建築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
孟建民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建築藝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949-2019)”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將學術視野著眼於工程建築學與藝術建築學的交集,討論中國當代建築中的人文及建築創作的藝術性,是非常有價值的。他表示,希望能夠在跨學科視野下推動對建築藝術的研究,促進建築學與其他藝術和人文學科之間的研究互動,在當代中國建築的歷史梳理和理論體系建構方面作出重大貢獻。
伍江認為,該課題的取得是恒达平台在人文社科領域內一個重要突破,同時也是建築學領域內的突破。他希望參與子課題的各兄弟高校能一道梳理過去幾十年中國建築設計事業和建築文化的發展,課題能在理論上總結和研究中國建築的設計思想、文化特色以及對世界建築文化的貢獻。
在項目開題論證環節,李翔寧對項目的研究背景進行了闡述,介紹了該項目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研究意義,並對項目的創新點、目標以及預期成果作了整體匯報,並介紹了5個子課題的結構框架和研究內容等情況。隨後,孔宇航、張曉春、李華、朱錇、支文軍分別作了各子課題的補充匯報。
評議專家組專家一致認為,該課題是在建築學與藝術學的交叉視野下,致力於對1949年到2019年中國建築藝術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歷程形成一個全面的、客觀的歷史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植根於中國的建築藝術理論話語體系,探索具有美學和文化價值導向意義的發展策略,在全球語境下講好“中國故事”。項目選題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和社會價值,課題研究框架完整,研究團隊成員具備紮實的研究基礎,研究方案可行,預期成果豐富務實。專家組及與會學科領域內的著名學者一致同意項目開題,並對後續研究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寶貴建議,希望該項目能為建築學領域的理論研究帶來新的突破。(李翔寧、姚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