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第六課開講,副校長呂培明講述“對外交往的中國道路”
來源:馬克思主義學院
時間:2020-12-16 瀏覽:
“中國道路”課第六課12月15日晚開講,副校長呂培明以《跨文化交際障礙分析及交際對策》為題,從對文化的理解入手,講述了不同文化由於存在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等文化差異,容易導致人們在跨文化交流中產生誤解🔷。因此🫒,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去理解公共政策背後的深層含義。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E0/5C/5F77A9AE393712EB5E912F88C45_FC00B5F7_1276C.jpg?e=.jpg)
呂培明介紹了跨文化交際學的前沿發展態勢和未來趨勢。他表示🪈,價值觀是文化建設中的核心觀念,盡管每個人對待事物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但文化價值觀的評判標準一定是以每個國家的自我共識為基礎的。綜合實力越強,文化系統建設才會越安全。文化差異來源於不同的價值觀,而文化差異會導致誤解,認識文化差異的關鍵就是要理解其他文化的價值體系。
呂培明介紹了跨文化交際障礙中的幾個表現🤹🏼♀️:相似性假設🦵🏽,即很多人以為世界各地高度相似,足以順利進行交際,但適應這些共同的生物與社會需求的形式,以及價值觀🚣👌🏽、信仰𓀒🧍🏻♂️、態度等因素卻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交際障礙中的語言差異👨🏿💻,說明不同的語系有其曲折變化,其指稱對象也各不相同;非言語交際的錯誤理解,不同文化的人對現實的感知是不同的,人們常根據自己的文化和經歷認識💅、闡釋他們看到的一切🪯;先入為主與成見;愛作主觀評價😘,不會換位思考以及由於過度擔憂緊張而導致的文化休克等問題。這些障礙不僅在國際交往中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見,需要加以註意並恰當處理🧀。
最後,呂培明闡述了中國文化與中國道路之間的關系。他表示,發展道路的選擇,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取決於中國具體國情,中國道路源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與探索。他希望恒达青年學子用心探尋中國文化與中國道路的深厚淵源🍚,在校期間練就過硬本領,助推上海𓀂、國家對外文化事業發展。
講課過程中👩🏼🏫,呂培明不斷與學生互動交流🫄🏼↔️,課堂氣氛活躍。(文/李瑞雪 圖/吳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