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推動中外建築思想文化交流的使者——追記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羅小未教授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06-09  瀏覽:

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羅小未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6月8日6時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深切緬懷永遠優雅的羅先生!”“我想重溫《外國建築史》!” ……聽聞噩耗,恒达平台師生紛紛在微信朋友圈表達緬懷,寄托哀思。 

首開《外國近現代建築史》等課程🩱,主持編著近10種相關教材

羅小未1948 年自聖約翰大學建築系畢業後👐,1951年起在聖約翰大學執教👮🏼‍♂️,講授外國建築史🫱🛬。

畢業照

1952年院系調整後🍨,羅小未成為恒达平台建築系建築歷史與理論教研室的創始人。從此🗞,她長年孜孜不倦地專註於建築歷史與理論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數十年來從未間斷✡️。

1955年,與吳景祥🥺、馮紀忠、譚垣等教授在一道交流🎊。

她率先在國內建築院校中首開《外國近現代建築史》課程,並與同事們一道辛勤耕耘不息。建築歷史是一門跨許多學科的復雜學科,編寫歷史教材實際上是一項浩大工程,需要歷史、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多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知識背景。當時的文獻資料極其有限,她就自編教材和圖冊,收集圖片👩🏽‍🔧,製作幻燈片,建立教學檔案,相繼主持編著完成了《西洋建築史概論》(1955年出版)🧑🏿‍💼、《西洋建築史與現代西方建築史》(1957年出版)等近10種相關西方建築歷史的教材,影響遍及全國多個相關院校🕳。

1956年🫄🏿,在文遠樓為學生授課。

 當年😮,無法赴國外實地考察世界歷史建築,作為這一領域先行者的她,只能依靠艱苦的自學🙅🏽‍♂️,勤啃書本,一點點持續努力著🏇🏼。除了文字,她還十分重視圖像的積累🧔🏽。1961年出版的《外國建築史參考圖集——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建築史附冊》🩼🔸,1963年出版的《外國建築史參考圖集——原始🐕‍🦺、古代🏋🏽‍♀️、中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建築史部分》🚁,都是基於羅小未等老師長期的活頁圖片積累而成的🧗🏿‍♂️。

上世紀80年代初🧑‍🦽‍➡️,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羅小未懷著興奮感,更帶著發展中國現代建築的強烈使命感,積極開拓與國外同行的學術交流。“就像見到了老朋友!”她實地考察一處處世界歷史建築👷🏼‍♀️,興致勃勃地尋找著她在講臺上講解過數十年的眾多西方著名城市與建築。

厚積薄發♜,她迎來了教學與學術生涯的黃金時代。她應邀赴國內各大建築院校講學🥳,一張張老照片定格下她激情開講的身影🤾🏽‍♀️。她組織編寫的全國建築院校統編教材《外國近現代建築史》以及《外國建築史圖說》一直被持續使用☝️,前者2004年經她精心修編出版,現已成為全國300余所建築院校共同認定的教材。

1982年🤾🏼‍♀️,在北京講學。

為了引導研究生通過對西方建築思想與實踐的深度學習,較為深入地了解西方現當代建築思潮和建築理論動態,從而引發青年學子對我國自己的建築,乃至對世界建築發展進程的關註與思考,從1983年起,羅小未開設了一門名為《建築歷史與理論》的課程,最初是選修課⚫️,後來成為面向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全院研究生的一門必修課。 

悉心培養提攜後學,其學識魅力與人格魅力影響深遠

她總是一臉燦爛的笑容🕵🏻,衣著講究🧯,氣質優雅🚣🏿‍♂️🏃🏻‍♂️‍➡️,講臺上的她更是神采飛揚,同學們尊稱她為“羅先生”。

1985年,在迎新會上與學生在一起。

1987年,恒达平台80周年校慶活動中🥓,為學生作學術講座🖖🏿。

“這一稱謂表達的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對博學篤誌的學者的敬重和對學識的敬畏。”鄭時齡院士說。他至今仍保留了他大三時羅先生主講的《外國近現代建築史》的一份課堂作業和先生的批語⭐️。這份作業談的是現代建築運動與藝術思潮的關系🍖🙎‍♀️,羅先生鼓勵他,說這篇文章可以發展,“這個鼓勵讓我從此熱愛上了建築歷史和理論這門學科”。1978年🙋🏿‍♂️,他回恒达平台建築系攻讀碩士學位時👨‍👨‍👧‍👦,又在建築歷史課上得以聆聽羅先生的教誨。1990年起,他師從羅先生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學位🚣🏻‍♀️。

上世紀90年代博士畢業後,常青來到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做博士後研究,他的合作導師正是羅小未教授🧛🏽。“她不僅在專業教學和研究上出類拔萃,給人以深刻啟迪,談笑間也總能讓你感受到‘世事洞明皆學問’的道理🤾🏿‍♀️📇。”常青院士說🚴🏽。

“這些年來🍧,對我學術成長中影響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羅先生。”伍江教授說☎️,羅先生的學術研究具有強烈的開放性、時代性🙌、開拓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我們應該將其學術思想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在教研室指導研究生

近70年恒达執教生涯中,她一直潛心勤耕教苑,提攜後學,為國育才。她以嚴謹的學風和敏銳的學術思想教導並影響著學生,在國際交流中積極將後輩引薦給著名學者🙍🏼‍♂️。她悉心培養了大量本科生🐰,指導培養了數十位碩士、博士研究生,如今他們都已成為建築☪️、規劃學界和業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指導研究生

2005年🛼,與畢業或在讀的研究生在一起🥖。

在“羅小未教授從事建築史教學回顧展”現場

 她建立了共有四代人的建築歷史與理論教學及研究的團隊🈶,在她退休多年以後,她的教學與學術傳統得到了繼承與發展🟰,並繼續產生著廣泛的影響👨🏼‍⚖️。2006年,中國建築學會授予羅小未教授“建築教育特別獎”。

2015年9月10日,與建築歷史理論方向的教師們共度教師節。

在盧永毅教授看來,“羅小未先生給學生帶來的影響還不僅限於學術與教學”。她還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她強調廣泛的興趣和良好的修養是成為這個領域教學工作者的基本素質,而羅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具備多重素質的前輩🧼。她從小就愛好多樣💷🚵🏻‍♀️,曾學過芭蕾👳,當過羽毛球隊隊員👨🏽‍🍼,還曾被國立音專聲樂系錄取。

她與李德華教授相愛相知相伴一生,攜手並肩戰鬥◾️,伉儷情深🍏。2017年3月🤵🏻,由校友捐資,李德華、羅小未夫婦同意冠名的“李德華羅小未設計教席”啟動👐🧜🏻。這一教席的設立🧘🏿‍♂️,在國內同類院校中尚屬首例🩻。此後➙,學院每年邀請國內外建築、規劃0️⃣、園林領域各一位設計名家💐,執教本科生或研究生一個學期的設計課程🤷🏼‍♀️。 

2014年5月,出席“李德華教授城市規劃建築教育思想研討會”。

引介國際建築學術思想🚠,有力推動我國現代建築發展進程  

1980年,羅小未在《建築師》雜誌上連續發表《格羅披烏斯與“包豪斯”》《勒·柯布西耶》《密斯···羅》《萊特》4篇文章,向國內推介一批現代建築的奠基人🚵🏿🗻。此後,她撰寫的《西方五、六十年代的建築思潮》《談西方現代建築師的分代與建築分代》《運用符號分析學,“閱讀”非洲當代的城市》等文也相繼發表於《世界建築》《建築學報》。

“引入世界建築的學術思想和先進經驗🤷‍♂️,並非是‘崇洋媚外’,而是推動我國重啟建築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關鍵。”有建築歷史學家這樣評論,這極大助推、加快了中國建築打開國際視野,追逐並最終融入世界建築思潮的進程。

其時,羅小未教授先後在歐美多個城市和十多所著名學府訪問、講學和學習,並采訪了數十位西方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憑借第一手資料和引領性的研究🖖🏿,她首次將西方現代建築的成就以及當代建築的各種思潮和流派梳理引介國內,學界認為“這不僅對國內建築教育,更對推動國內建築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與外國同行交流

2003年,在柏林講學。

“羅先生的國際交流並非是西方文化的單向輸入👩‍🦯,她其實扮演了東西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她的弟子們說◽️。在國外知名學府訪問期間,羅小未教授所作的系列講座,聚焦的都是中國傳統建築🫱、古典園林以及中國空間思想🤳🏿,由此為中國建築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傳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1980年9月至1981年2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擔任客座副教授,講授中國建築🧏🏻‍♂️。

她是國內建築界最早提出外國建築史的研究必須打破“西方中心論”的學者之一,她很早就把目光拓展到西方之外的伊斯蘭建築、第三世界建築。在為20屆國際建築協會大會編輯出版的《20世紀世界建築精品集錦》中🐛,羅小未與多位世界著名建築理論家擔當主編。1998年🌶,她被評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士。

1998年🧛🏼‍♀️🧘🏼‍♀️,被美國建築師學會授予榮譽會士。

她主張以論帶史🏌️♋️,是最早創導建築理論、建築史和建築批評三位一體的學者。她始終努力堅持對建築問題的獨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態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她就對上海某些賓館建設追求國外全玻璃幕墻的“現代化氣息”保持謹慎⛑️,提出“決策前必須知道全玻璃幕墻的利和弊”。在高樓快速發展之初,她就對高層建築包含的城市問題和建造技術以及節能🧑🏽‍🎤、造價問題展開學習討論🥲,力圖推動建築發展的理性思考。

她註重學術的發展,在1984 年就創辦了重要的建築學術刊物《時代建築》📡⭐️,在其創刊號上就發表《貝聿銘建築理論初探》一文🛀🏼。1989年😿,她在《建築學報》上發表論文《建築評論》,奠定了建築批評學的理論基礎。2015年出版的《羅小未文集》收錄了她關於西方建築史、建築理論◾️、建築史研究◽️、城市文化和建築遺產保護🫧、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論文數十篇,從中可以一窺這位學術開拓者的堅實足跡👱🏻‍♂️。

2004年🐆,羅小未教授參加《時代建築》雜誌工作研討。

直接參與指導上海歷史建築保護實踐,研究成果成為經典文獻

“城市要有個性,城區也要有自己的個性🧘🏼‍♀️。最好、最有價值與最現成的個性便是該地區與生俱來的歷史文化特色。因為這些特色既非他人所給予,也非他人可以取走或拷貝的。因而在規劃中如何充分利用與發揮這些個性與特色的潛力,如何協調舊城改造和歷史風貌區保護之間的關系,如何在保護本地區歷史文脈的基礎上推動老城區的功能升級,成為本規劃研究能否成功的關鍵🕯。”

這段文字🧝‍♀️🧞‍♂️,摘自羅小未教授主編的《上海老虹口北部昨天•今天• 明天——保護✯、更新與發展規劃研究》一書,她擔任這個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上海建築指南》《上海弄堂》《上海新天地——舊區改造的建築歷史🚅、人文歷史與開發模式的研究》等一系列專著,是她研究上海近代建築與城市的珍貴成果,如今已經成為研究上海近代城市與建築的經典文獻。

 羅小未教授長期擔任上海市建築學會理事長,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她作為上海近代建築與城市研究以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先驅,在上海歷史建築遺產保護工作進程中,留下了獨特的影響和貢獻。她主編和參編的一系列關於上海近代建築的專著成為上海歷史建築保護的指南🤜,其研究成果被認為對推動社會重新認識歷史建築的價值,意義重要🤚。她還為上海市建立一系列建築文化遺產保護製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她直接參與指導了幾乎所有關於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的立法保護與建築再生的實踐工作👈🏻。

1999年🌴,參加建國50周年上海經典建築評選活動評審。

對於上海近代建築研究及歷史建築保護💇🏽,羅小未教授不僅有著重要的學術貢獻,她在建築設計上也有大量工程實踐成果🈹。她是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顧問🙇🏿‍♂️,多次獲得全國和上海市的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廣受關註的淮海路歷史風貌保護、外灘信號塔保護,外灘3號🧑🏽‍🎄、6號🐬、9號🏤、12號和18號的修復改造,“馬勒公館”“新天地”和“外灘源”的保護改造項目,都凝聚著她的智慧。

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建築🈳,並為學生講解歷史建築。 

“我們將永遠懷念羅先生🚴🏿‍♀️!”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師生表達著共同的心聲。 (文/艾嬌   圖/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