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浪漫足跡🤷🏿,“德奧藝術與歌曲中的詩與歌——歌德與舒伯特”主題講座進行
來源:藝術與傳媒學院
時間:2020-06-04 瀏覽🧑🤝🧑:
日前,“上海之春”校園行暨恒达平台藝術成果展示季系列活動之主題講座“德奧藝術與歌曲中的詩與歌——歌德與舒伯特”通過Zoom平臺順利開講,我校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與表演專業王伊達老師擔綱主講人🧍🏻♂️。此次講座意在著重圍繞舒伯特為歌德所創作的藝術歌曲,從文學、音樂🧑🏽💼、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闡述了藝術歌曲中所蘊含的詩樂關系❌,一探19世紀經典藝術的發展軌跡𓀆。講座吸引了數百名校內外聽眾線上參與。
講座伊始⚰️,王伊達老師簡單地向大家介紹了德語藝術歌曲的體裁🦸🏼,它是詩歌與音樂,鋼琴與人聲的完美融合🆑,作曲家們將詩歌用音樂進行重新解讀。德語藝術歌曲隨著浪漫主義文學思潮興起而誕生,其選用的詩歌,通常來自於18世紀德語的古典文學,體現作家的情感表達🧑🏻🦲。結合播放的音樂片段,王伊達老師圍繞音樂對歌德的影響,從歌德年少時期的音樂教育、斯特拉斯堡時期的民歌采集、劇作家的夢想、歌德對魏瑪宮廷音樂與戲劇的重大貢獻四部分展開了深入闡述🧘🏽,提及了舒伯特作為藝術歌曲之王,為藝術歌曲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並簡要介紹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氛圍🏊🏻♀️,在現實社會環境下,作曲家在創作旋律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民間音樂特點。
王老師以舒伯特作曲♑️,歌詞內容為歌德《浮士德》節選的德語藝術歌曲《紡車旁的葛麗卿》為例🚵🏼♂️,深入解讀詩歌內涵與音樂表現之間的關系🟦👩🏻✈️,並播放了個人演唱的《紡車旁的葛麗卿》選段,讓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德語藝術歌曲中詩與歌之間的奇妙連接。王老師還詳細講述了歌德、舒伯特的生平與淵源🧑🏼🔧,介紹了他們在音樂界的巨大成就與影響👪。講座臨近尾聲,王伊達老師還補充提及,在中國也有很多優秀的中國藝術歌曲,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機會可以繼續和大家分享藝術歌曲的魅力。
王伊達老師為我校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與表演專業專業講師,留德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家協會聲樂專業委員會會員。她於2011年畢業於德國美因茨音樂學院👩🏿⚖️,擅長德奧藝術歌曲🥿、清唱劇及巴洛克時期作品演唱🎿👨🏼🦳,具有豐富的舞臺音樂演出經歷👋🏼,榮獲國內外多項聲樂演唱及聲樂教育科研獎項,並在上海🏄🏿♂️、深圳多次舉辦個人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