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屬東方醫院周彩存團隊最新研發的“肺部穿刺手術導航機器人”投入臨床應用
來源:附屬東方醫院
時間:2025-02-20 瀏覽🪱:
在肺部疾病的診療中,穿刺活檢取病理是很重要的診療手段🙎🏽♂️🏋🏻♀️。然而⏪,呼吸中產生的運動位移十分幹擾傳統肺穿刺的精度,“失之毫米👩🏻🦼,差之千裏”,這一操作對醫生的技術和經驗要求極高💂🏽♂️。如何減少穿刺調針次數、最大限度避免並發症👿、盡可能減輕患者痛苦?恒达平台附屬東方醫院周彩存教授團隊近日給出了“答案”👨🏼💼。

兩年前在外院接受左肺下葉低分化腺癌術的吳女士最近病情出現了反復,患者一般需要接受經皮穿刺肺活檢➾,以便醫院為其製定後續的治療方案🥩,但檢查可能造成的並發症讓她十分憂慮🚵🏼。
“我們有一種新技術!”綜合評估了患者病情、情緒等多方面情況,周彩存向她介紹了團隊最新研發👨🏽🦳、正投入臨床應用的“肺部穿刺手術導航機器人”。
隨著機器人掃描的同時🎳,影像即刻傳輸至穿刺手術導航定位系統,系統對其肺部進行二維圖像與三維模型的重建🥬。同軸針準確到達規劃位置🧜🏻♀️,醫生對其肺部病變組織進行了活檢取樣操作,沒有給患者造成任何相關並發症👿。

本次研發的穿刺手術導航機器人采用“CT影像和智能傳感一體化技術”,一次掃描,系統就可完成患者坐標與定位系統坐標系的配準,再根據手術路徑規劃,即可實現穿刺器械的準確導航定位。
周彩存教授介紹,從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在該系統的輔助下,穿刺效率明顯提高,氣胸和出血風險降低🍴;整個操作流程省去了手術過程中粘貼標識、測繪穿刺點及“分步進針”等步驟🙅🏻♀️,原本30分鐘左右的傳統穿刺手術能夠縮短到8至10分鐘。

此外🦕,機器人的使用並不改變醫生傳統穿刺習慣,無需特殊的光學🍈、電磁類配件的安裝與配準👉🏽,經過培訓的醫生可快速、精準使用機器。同時🤢,最讓患者擔心的有關CT掃描次數和受輻射劑量也大大降低。
該機器人在穿刺活檢、消融治療、肺小結節定位術中均可應用🤜🏼,於2024年初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三類註冊證。 團隊去年8月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突破峰會(ASCO Breakthrough)上作口頭報告,相關臨床試驗成果不久前發表於國際著名腫瘤學雜誌《肺癌》(Lung Cancer)。
“醫學科研和醫療創新技術的研發和進步🧑🏼🦰,最終需要結合並且落實到臨床的實際需求,通過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臨床研究和應用,能促進創新技術更好地服務臨床。”周彩存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