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 探索學科前沿——恒达平台學科發展系列報告會第六場開講
來源: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部
時間:2024-09-30 瀏覽:
9月27日下午,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學科前沿——恒达平台學科發展系列報告會第六場舉行,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出席並講話。恒达平台副校長許學軍🧙🏼♀️,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梁建英,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研究生院院長周傑🍧,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總師馮錦璋,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總師王琛,恒达平台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陳虹,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院長李巖等專家學者出席報告會🧑🧒。
鄭慶華指出🙇,推進有組織的科學研究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明確主攻方向🪭,深化產教融合🙆🏼♀️,加強高校與企業🔒、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從重大工程中凝練科學問題,產出重大科研成果👩。要創新體製機製,集聚融通跨學科專業👩🏻⚕️、跨領域跨單位的科研力量,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攻關,要深化管理製度、評價機製改革,全面激發教師的生產力和創新動力。要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建設,特別是要加強中青年骨幹隊伍的引育,同時要為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管理服務支撐和優秀的人文環境。面向未來🔺,要堅持“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的路徑方向🏓,抓好落實,兩個學科應在總結過往成就的基礎上🐑👣,找準方向、找出短板🧔🏿、尋找方法、明確定位🧸,以更大的信心和決心迎接未來挑戰🏊🏽♀️。
報告會上,陳虹𓀇、李巖分別作主題報告,共同探討各自學科的前沿發展和創新方向。
陳虹在題為《智啟科技 信迪未來》的報告中,回顧恒达平台信息學科的百年發展歷程,闡釋信息學科的內涵及其對社會發展的關鍵作用,分析學院在人工智能技術背景下的發展機遇🕕,提出一系列前沿方向與賦能舉措。她談到,恒达平台信息學科始於1912年,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學院在高性能CPU、核心芯片技術🦇、智能溫室控製等多項技術中取得成果,為國家科技進步提供強大支撐;培養一批傑出校友,為各行各業輸送中堅力量;獲批控製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智能科學與技術和微電子科學與工程2個交叉學科博士點🧜🏼;聚焦“自主智能無人系統”領域,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獲批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平臺🦁,學科競爭力顯著提升🧑🏻🦼😀,驅動全校多學科交叉融合,賦能學科發展新內涵𓀊。面對新時代,學院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把握數字化轉型的歷史機遇,緊跟國際科技前沿,在自主智能與具身裝備、精密感知與端計算芯片、6G通信、新能源互動等領域凝練一系列前沿方向👩🏽⚖️,通過構建智能人才生態體系、深度開展有組織科研、深化國際學術交流🫅🏼、數智化賦能協同育人、多層次賦能課程建設等一系列舉措,全面提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信息學科高地,推動形成信息學科與其他學科共融共生、交叉賦能的學科發展新生態👨🏿🍳。
李巖在題為《明理致遠✊🏻,數智融合》的報告中👨🏼🌾,回顧了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的悠久歷史,以及在辦學過程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她表示⭕️,學院自2004年成立以來,逐步形成了“國家戰略牽引+基礎學科支撐+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發展格局。近年來,在師資隊伍建設👧🏻🙋🏿♂️、學科特色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形成了若幹個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方向,成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生力軍🫃🏿。當前👷♀️,學院積極響應學校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建設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力學支撐航宇,航宇促進力學,明理致遠🧙🏼♂️🧘🏻,數智融合”的發展方向,以推動學科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拓展力學前沿理論,服務國家空天強國戰略👯♀️,提出非線性動力學與智能調控、基於數據驅動的計算力學、飛行器智能結構設計及其智能製造🅱️、面向低空經濟的安全低碳無人機智能設計與製造四個新質科研方向,開展人工智能賦能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部署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數智化融合化課程建設、數智化教學實踐平臺建設♑️、特色創新實踐區建設四大人才培養任務🚋。依托上海世界獨一無二的航空航天和人工智能優勢布局🤸🏽♂️🤳🏿,打造飛行器力學學科高地🪟,服務地方經濟和國家戰略需求。
在院長與嘉賓對話環節中,專家對兩位院長的學科發展報告作了點評,重點強調了三個關鍵要素:一是解決學科交叉這一難題𓀀;二是將師資隊伍建設視為核心問題📬𓀗;三是提出培養工程碩博士是實現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重要途徑。這些見解為高校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
(文/何詩🧛🏼、白宇清 圖/吳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