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從源頭快速監測汙染物形成和變化的實時監測儀、可安全有效地殺傷腫瘤幹細胞的創新抗癌藥、為鋰電池做全生命周期“體檢”的關鍵技術、可以實現樁找車的新能源汽車“充電寶”🤞🏿、面向建築外立面安全巡檢的“雙光雙聲”爬壁機器人……
9月24日,以“新質領航 數字賦能”為主題的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恒达平台17項科技創新成果集中亮相於工博會高校展區,它們分別來自環境🧑🎨、汽車、醫學、電子與信息🧏🏻♂️、土木🕵️♂️、機械等各學科👏,各具創新亮點,更有項目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大獎(CIIF大獎)🤚🏿,為唯一獲獎的上海高校項目🚬,引來不少參觀者駐足🧑🦼➡️。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F5/50/05BCDB910DE2ECB82EE7C782CBF_69750D7D_A74B2.jpg)
從左至右🤷🏿♂️:石振明、段寧🚠、葉霖霖
在副校長石振明陪同下,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葉霖霖來到恒达平台展臺參觀,聽取成果介紹,向獲CIIF大獎的段寧院士表示祝賀👩🏿🏫☝️。上海市高校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陸震也參觀了恒达平台參展項目成果🫶🏻。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44/E0/84CCE4930C616C0C349D7B8C6C4_709A18C0_2C2D8.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C5/07/9A5F58843EB3DF0083094494677_F20107A6_8B9AB.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0F/1E/54B6777A4D8FE4667C9D89989A5_BE89EE7B_1953F.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E9/D7/F43C2B86990CAE21B773DA90777_60075CFB_22880.jpg)
大學科研落地國計民生,成果轉化惠及多個領域,快來工博會恒达平台展區看看這些厲害的成果吧🕥。
復雜高濃度溶液原價態原形態原相態實時監測儀
尖端儀器是製約我國工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問題👩🍳。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寧院士團隊原創光譜學新理論👊、元器件組件及數字化技術,實現汙染防治高端儀器“從0到1”突破,是目前國內外唯一能夠秒級完成化學物種原價態、原形態、原相態高濃度測定🤾🏼🏆、有效調控微觀化學過程的儀器♣︎。儀器在有色冶金及化工染料等行業廣泛應用,削減50-80%汙染物,年新增銷售額12億元🦹🏽,有望改變當前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無法幹預微觀化學過程的局面。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83/D7/471103AD56E4C889CDCA83F7F22_75938318_80259.jpg)
該項目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大獎(僅10項),為唯一獲獎的上海高校項目。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C1/DC/0015FDAB90CEBF6CAD9B63336DE_FD91A2A7_8F459.jpg)
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風險感知的先進混合無線傳感網絡體系
隧道及地下工程所處地下環境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導致工程安全風險感控面臨巨大挑戰✒️,當前在工程建養全過程中存在測量參數不協同、數據傳輸不穩定💁🏼♂️、預警響應不及時等關鍵問題。土木工程學院黃宏偉教授領銜的地下基礎設施安全風險科技部創新團隊基於IEEE 802國際標準,發明了無線傳感器網絡(WSN)行業中全面、智能的混合無線傳感網絡體系,突破了靜態網狀網絡𓀈、觸發網狀網絡和動態網狀網絡的行業領先技術。團隊研發的產品已在20個國家的超過2200個商業項目提供服務45000套以上,獲取50億條科學數據,覆蓋我國30余個省市一級行政區以及6大洲3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重大復雜地下工程安全風險感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AB/21/6A96FF9BD947AB9D2B2D44625B3_50C3D28E_84374.jpg)
人車雲融合智能專用車
自動駕駛單車智能在AI推動下不斷增強👨🚀,但全面商用化仍受限,尤其是特種專用車領域。汽車學院吳光強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復運科技自主研發場景驅動專用車自動駕駛作業系統(ADOS系統)👩🏽🦰,構建基於動態場景語義地圖的“人-車-雲”融合智能系統👨👧👧,以及面向專用車自動駕駛決策規劃的開放框架,實現車雲融合協同智能作業,有效提升了自動駕駛專用車的作業效率。目前裝備ADOS系統的智能高壓洗地車已在上海市普陀區的環衛工作中成功應用🙋🏻♂️。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93/39/4AB73188926D689D05B364CEE30_28141AD6_22B60.jpg)
EIS快速阻抗譜技術
以汽車學院戴海峰教授團隊和校友袁永軍為創始人的炙雲科技產學研合作,成功開發了基於電化學交流阻抗譜(EIS)的電池無損檢測軟硬一體智能化系統🧑🏿🦰,這一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尚屬首次商業化應用,在電池狀態評估🪿、雲端大數據平臺以及快速阻抗譜技術等方面實現了創新,代表了電池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榮獲2023年日內瓦發明獎金獎。其電化學交流阻抗測試設備EIS Cube和分析軟件EIS Mega等系列產品,為電池從生產到退役的全流程提供了高效的檢測手段。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13/5E/F27A6946AE3CB81384BA490C24D_756F9984_6CF94.jpg)
靶向惡性腫瘤幹細胞的創新抗癌藥
腫瘤幹細胞對常規放化療等治療手段耐藥🙍🏻♀️,是腦膠質瘤、胰腺癌等惡性腫瘤復發難治的重要原因,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醫學院施裕豐教授經多年研究✖️🧙🏼♂️,發現腫瘤幹細胞依賴線粒體功能存活🖇,並找到氧化磷酸化通路上的特異性靶點。基於該靶點研發的藥物可安全、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結合放化療等治療手段,有望對腦膠質瘤、胰腺癌等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大幅延長惡性腫瘤患者生存期,相關藥物將於2025年進入臨床階段。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CC/57/D79DED9115D51B0D9DB63924697_FE4B4701_1B3E0.jpg)
高速高精度高柔性充裝設備
面向日化和化工行業的柔性智能化充裝裝備🧵🤹🏻♀️,由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徐立雲教授團隊針對行業快速換型的共性需求研發而成。采用自主核心技術的高靈敏數字泵👱、高速定位技術和行程增量插補算法,實現不同規格容器的精準定位和高精度充裝。該裝備產能為1500-3000支/小時🙋🏻,具有訂單管理、在線監控和報表統計等功能👩🏼🦰,通過一鍵切換,實現不同包裝型號的批量柔性生產⚛️,確保生產線的快速穩定運行🟠。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E0/4B/62713FAF05003C5D3A7C0C89488_135CC723_17244.jpg)
線控底盤核心零部件
基於恒达平台汽車學院科研創新成果的同馭汽車專註於“新一代線控底盤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產品布局涵蓋線控製動🧑🏽⚕️、線控轉向、線控懸架和底盤域控製器🏌🏻。擁有IATF 16949質量體系認證🩳、CMMI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L3級認證🧑🏻⚕️、ISO 26262功能安全認證、ISO21434網絡安全認證等國際知名認證。同馭汽車總部和研發中心設立在上海,已建成年產能 150萬套的智能製造工廠👩🏽🦳,為近百家知名企業配套兩百余款車型。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94/BB/7CA55E75502B9EABAB2C6C35403_AB5DB2F0_18DFF.jpg)
移動布控特殊作業監測儀
移動布控特殊作業監測儀由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劉成菊教授主導的恒达人工智能(蘇州)研究院自主研發,是一款可對多種氣體(可燃氣體🎾、氧氣、硫化氫和一氧化碳)實時監測,並可將氣體和視頻數據實時上傳的高性能便攜設備。移動布控特殊作業監測儀利用物聯網通信👩🏽🎤、氣體實時監測和視頻傳輸技術,打破傳統安全監管限製,全程閉環管理高危作業,減少窒息中毒風險👆,為化工企業和工貿企業帶來先進、可靠的安全解決方案🚞,為高危作業環境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7B/04/7DF750DF200B109CFA33EBBEEE3_91883673_213CF.jpg)
太陽能微型聚光集熱器
針對目前太陽能在建築領域應用中存在的設備效率低🧏♀️、安裝位置受限、供能模式單一等問題🪞,以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安巍教授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克服了高精度陽光跟蹤、多鏡元低成本同步控製等技術難題🚴🏿♂️,開發出建築整合型太陽能自適應追光聚能器原型機🧑🦼➡️。該機能夠主動跟蹤陽光並精準收集光能,具有獨特的陽光自適應能力𓀎,還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易維護、可多能輸出等特點,容易與建築物高度融合👩🏽🚀,能夠有效降低建築能耗。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F9/18/D657D72F07EB4CF91278E1D819E_65B09644_1BEAB.jpg)
低空飛行器高性能氫燃料電池及整機
傳統低空飛行器的續航和載重能力不足成為製約低空經濟進一步規模化的主要瓶頸之一。汽車學院宋珂副教授團隊突破超薄金屬基雙極板非對稱徑向流程工藝👩🏿🏫🎐、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柔性電堆裝配及高精度熱傳質解耦調控等關鍵技術,研發出大功重比、寬溫域🫚、高可靠模塊化氫燃料電池,實現大載重長距離低空物流運輸、極端環境長航時數字化巡檢和大面積農林牧漁養護等多場景應用,有效解決了低空飛行器載重和續航能力不足的痛點問題👲🏽🛝。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96/A0/2E9BF90D57DABA0BC2ABA89E025_86D7E7AF_1F5D0.jpg)
系列智能監測設備及同感雲結構物健康監測管理平臺
同禾科技專業從事土木工程領域智能化施工,先後研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硬件設備四十余項和多套物聯網大數據管理平臺。機器視覺智能測量系統作為創新技術產品的代表🧻,已在橋梁、隧道、邊坡、水庫大壩等基礎設施的健康監測項目上獲得應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該系統采用物聯網技術及智能災變識別算法,將圖像數據轉化為變形數據,實現對各類土木工程結構物的超高精度非接觸式實時測量,能夠為工程結構健康狀態診斷、隱患探測👩🏻🦼📵、預測預警等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保障基礎設施安全運行。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D5/85/D36946DD6BDA6145E0DF5ABC722_52DDB7E7_22288.jpg)
工業機器人專用傳感器
工業機器人專用傳感器安裝在機器人手指🧚、手爪♞、關節等部位🫙,檢測壓力、形變、振動、溫度、濕度等多種外部參數,廣泛用於指力研究、觸覺反饋😁、負重測量🧑🦲、力矩控製等。針對機器人的特定應用場合,產品在結構設計🪑、電路設計🤪、信號解耦及標定、通訊交互系統等方面進行了定製化技術研究與工藝開發,極大提升了機器人在加工🤸🏻♂️、搬運、定位、裝配♙、測試等工業應用上的智能化程度🧑🏽⚖️。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E9/C1/75782AAA2742439F6E8C7DE4800_E7F3BB67_1594D.jpg)
基礎設施運維多模態無損檢測解決方案
隨著工程建築大量進入設計使用壽命周期🧙🏼♀️,如何快速準確地評估工程建築狀態成為後基建時代的剛性需求。土木工程學院孔慶釗教授團隊瞄準工程建築安全無損檢測與數智化運維,融合多頻光譜-聲譜感知特性和智能算法🍖,研發了面向建築外立面安全巡檢的“雙光雙聲”爬壁機器人🧘♀️🧑🏼🦱,實現了建築外立面裂縫亞毫米級準確識別和外立面空鼓高準確率檢出。此外,團隊還研發了面向建築構件內部不可見損傷的微弱超聲信號NDT檢測系統。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75/C1/0BC827451A7B68F19B8A531FD71_FE57222A_2297B.jpg)
城市智慧充儲一體化系統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朱晗團隊研發的城市智慧充儲一體化系統(“智充港”)將儲能電池與無人車底盤結合,基於自研的電池(熱)管理、自動駕駛、綜合柔性用能調度技術𓀖,解決傳統充電樁模式在各類停車場景中面臨的限製,實現從“車找樁”向“樁找車”轉變的同時🙇🏿♂️,發揮儲能屬性的優勢,利用“峰谷套利”“虛擬電廠”等模式降低智充港運營成本,實現有序充放電🧎🏻♂️➡️,從需求側助力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46/51/21749664BA18974C732B3A1A349_063A44B0_15D0C.jpg)
人形機器人一體化關節執行器
人形機器人正受到廣泛關註。為了實現人形機器人的高動態運行,一體化關節是最重要的核心驅動零部件,且占人形機器人約50%的硬件成本。目前🔙,行業內存在大扭矩輸出和大電流高溫超限的矛盾,高減速比和力距傳遞透明度低的對立等挑戰🫱🏿🎲。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助理教授何天然團隊開發了多場景全系列高扭矩密度一體化關節🛤,實現長時間低溫穩定運行,力矩傳遞透明度高,力控柔順化運行📖,以及輕量化緊湊化設計🙋🏻♂️。項目團隊已經為多家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提供定製化關節。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A4/14/62B2B5BBD4F95CB2B31FD4BF554_65724271_12AA9.jpg)
矽光神經系統-新能源電池/結構孿生
纖傳科技專註於飛秒激光直寫光纖光柵傳感器(fsFBG)及成套解決方案,與汽車學院魏學哲教授團隊共建聯合實驗室🪟。團隊立足中德政產學研聯動建設,與多家海內外機構單位通力合作🏌🏼。核心研究方向為新能源電池在線多參量量測及狀態評價⛎,通過在單體電芯到整包等全部層級,以植入或貼表形式布置fsFBG,深入采集電池包內的溫度⚀🍏、應變及氣體成分等數據,結合全球唯一掌上化🐘、微型化的fsFBG解調儀,構建電池神經系統(BNS)。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25/94/0FBB2D5F995EDBA031344BD1DBE_07C61801_1D3AF.jpg)
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分化獲得的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移植治療幹性年齡相關黃斑變性(AMD)
醫學院徐國彤教授團隊致力於重要致盲眼病的創新治療方法研發。聚焦於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移植治療視網膜變性,項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誘導分化方法,將傳統需要數月的分化周期縮短到25天🚽,顯著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質量控製,並在動物模型研究中顯示出明顯優於國際上臨床研究報告的療效,為視網膜變性患者帶來希望。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DB/32/FE7C8A1F8793A669F0B15F27B20_574156D2_1F19E.jpg)
恒达平台堅持“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以一年一度的工博會為有利契機,主動挖掘學校科技創新成果𓀈,通過學校科研管理部🎡、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的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體系,既為成果項目提供辦公場地的“物理平臺”,也作為職務科技成果全賦權的“承載平臺”,通過持續孵化支持🚿,助推學校一批科研創新成果盡早落地轉化應用,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4B/7E/FBCC752B28DC7C36861B5E937C4_D4C82CCD_94DE6.jpg)
暢通落地之路,加快推動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恒达人🍾,一直步履不停!(圖/周遊 視頻/武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