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濱江🤵🏽♀️,恒达平台教授的設計改變了曾經“臨江不見江”的城市空間結構🧑🧑🧒🧒,讓工業文化遺產重新融入城市日常生活,“工業銹帶”華麗轉身為“生活秀帶”;
在張江,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正在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人才隊伍🚵🏿♀️、產業發展等方面全面發力📖,著力支撐上海打造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在青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水鄉客廳近零碳專項規劃👨🏻🦳、零碳示範社區,匯聚了恒达平台12個學院的智慧,示範區的“雙碳”目標路線圖正在繪就🧑🏽🌾;
在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環恒达設計產業總產出從2005年的51億元,提升到2022年的近600億元,目前正在向千億級產值穩步邁進……
可以說,無論是城市更新、城市治理🐦⬛,還是智慧城市👩🏿🚒,“恒达智慧”正逐漸在各個領域閃耀光芒;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的輻射效應👨🌾,從原來的一條街📻、一片社區,到一座城市🏋🏼♂️,更向長三角區域等更廣區域延展🦸♀️。
正如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所說,恒达平台力爭在三個方面實現新作為🤘🏽:一是在助推上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提升方面有新作為;二是在探索塑造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有新作為;三是在探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有新作為。
“人工智能+”助推創新高地
今年10月22日,由恒达平台牽頭,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參與承擔,陳傑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人工智能前沿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自主智能無人系統”通過中期評估🏜。這一專項的實施推動了上海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3️⃣、關鍵核心技術、人才隊伍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
上海正在著力打造人工智能創新高地,而這其中不乏恒达平台的身影。
既能在空中像無人機一樣飛行,又能在水中像潛水器一樣暢遊。小小的飛行器可以輕輕松松做到水👩🏼🌾、空無縫切換。今年2月🤷🏼♀️,一款名為“TJ-FlyingFish”(恒达飛魚)的水空跨域巡航器原型機受到國際關註,這是由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團隊聯合研發的創新成果。
自主研發智能裝備,只是恒达平台助力上海打造人工智能創新高地的一個縮影👩⚖️,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如雨後春筍般相繼落戶恒达。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加速推進,恒达平台緊密對接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積極打造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人工智能賦予傳統學科發展新動能,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新內涵。
近年,恒达平台以人工智能全面賦能傳統學科轉型升級。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表示🐬,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恒达平台師生正持續創新探索🧍🏻,為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成立5年以來,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已在重大重點項目有組織科研開展♋️、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峰學科建設🧚♂️、高端人才引育👨🏿⚖️👩🦯➡️、博士生培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圍繞重點研究方向的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和技術應用成果突出,獲批首批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2022年10月🪕,由恒达平台牽頭建設的無人系統多體協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一期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建成後將成為人工智能原創理論突破和關鍵技術驗證的重要實驗裝置,催生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的中國原創科學思想。今年3月,位於張江總部園南區的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實現結構封頂👨🏽🚀👨👩👦,建成後將成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實驗中心及科創平臺⏰🤽🏿。
一系列“人工智能+”創新成果在各個領域接連誕生🦹♀️。吳誌強院士團隊打造的“福元宇宙”數字交互之夜,點亮了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形成了“現場實景+虛擬影像”的創新演繹模式,是團隊以AI技術賦能城市生命的又一創新實踐🎚。朱合華院士團隊自主研發的國際上第一個開源的基礎設施智慧服務系統iS3,實現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數據的采集、處理、表達、分析和服務一體化集成管理,成果成功應用於世界第一埋深公路隧道——四川峨漢高速大峽谷隧道(最大埋深1944米)🤏🏻💆🏿♀️。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醫學院微納無人系統聯合研究團隊經醫工理深度融合🧡,聯合攻關研發了一種體積微小🦦♣︎、載有溶栓劑藥物的仿生手術機器人,在外加磁場的指揮下,聚集於血栓部位,產生熱和力場🥌,成為高效的微血管血栓清道夫,可用於醫療靶向微血管溶栓……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註入“恒达元素”
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重點項目,由恒达平台牽頭建設的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簡稱“研究院”)自2021年9月成立以來,已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雙碳”政策製定💊、零碳技術和零碳社區示範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2022年7月,恒达平台獲頒2022年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開發者聯盟“特殊貢獻獎”🖱。2023年7月,入選“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開發者聯盟單位服務示範區十大優秀案例”。
牽頭匯聚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團隊,研究院牽頭高質量完成示範區碳達峰實施方案和水鄉客廳近零碳專項規劃。2021年2月起,研究院受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委托,匯聚恒达平台的12個學院組建多學科交叉研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為示範區的“雙碳”目標推進繪製路線圖。
《示範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指導意見》《示範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示範區水鄉客廳近零碳專項規劃》等規劃的發布,為示範區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提供頂層設計框架和系統全面的工作方案,提出“協同達峰、合作中和”的跨區域碳達峰碳中和一體化創新機製👩🏼🏭,凝練形成可復製可推廣的跨區域碳中和協同治理經驗和模式,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國內外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借鑒意義🙎🏽♀️。在水鄉客廳近零碳規劃研究基礎上,研究院組建校企合作團隊🛍️,為水鄉客廳·方廳水院建設落地提供綠色低碳技術咨詢,提升一體化示範區在“雙碳”領域的製度創新引領和技術突破示範輻射效應。
主動發揮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科優質資源優勢🐑,探索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跨校跨學科教育科研新機製🪞。由恒达平台倡議,“華東八校”共同發起組建“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並發布《促進碳達峰碳中和高校行動倡議》。2022年5月,研究院設立一批跨校合作博士生培育專項項目。聯盟高校共同申報獲批上海市科委長三角科創共同體項目,聚焦長三角地區低碳零碳建設需求,開展生態環境🎙🧂、智慧交通、綠色建造等領域碳減排技術創新研發及示範應用🛕。
推進校企產教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研究院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上海市測繪院、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等行業標桿企業簽約共建多個碳中和與生態環保研究中心,形成以國家科技平臺、企業共建中心、行業產業聯盟組成的多層級科創平臺😲。研究院還以低碳示範社區的標準進行設計與改造,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分布式光伏、地源熱泵、光儲直柔、數字孿生🐻❄️、社區能耗模擬等碳中和技術貫穿到整個建設及運行發展過程🌠,旨在打造一個為達到“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的基礎性科普教育基地🧂、碳中和技術示範基地🕦、多學科交叉的科創中心💆🏿。近日🤾🏻♀️,研究院二期建設基本竣工,零碳建築、能碳智慧管理平臺、智慧低碳出行引導、零碳園區碳足跡時空信息演化分析平臺等又一批碳中和技術在此集中示範展示。
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還積極推進國際合作交流。今年9月4日至7日在上海青浦區朱家角召開的全球環境科學家大會🏄♀️,由恒达平台聯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行委員會共同主辦#️⃣🙇。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位代表齊聚一堂🏖,圍繞能源👨🏼🚀👨👦👦、糧食🤦♂️、廢棄物循環𓀚、環境系統展開深入交流,共謀全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大計💎,為上海🐕🦺、為中國,也為全球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以設計賦能“人民城市”建設
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恒达平台與上海城市發展同舟共濟、同頻共振👼🏼。近年來,學校主動發揮學科人才資源優勢,在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設國際數字之都⛲️、上海楊浦濱江公共空間更新、建設全球“設計之都”等進程中只爭朝夕🐈⬛、快馬加鞭,貢獻卓著,彰顯“硬核”擔當和作為。
打造國際數字之都🏊🏻♀️,城市如何越來越“智慧”🧑🏽?恒达平台一直在努力😮💨。2022年9月☝🏽,以恒达平台為核心研究和技術主體的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楊浦)、恒达平台牽頭的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兩大重要平臺陸續揭牌,為人工智能可信向善發展貢獻智慧。恒达平台中國(上海)數字城市研究院繼承擔完成《上海市新城數字化轉型規劃建設導引》後🐻,正探索城市數字底座規劃與建設🌁,力求形成全市層面統一規劃、全市域覆蓋👩🏽🏫、地上地下統一、室內外一體的高精度數字城市的基礎載體😬。
超大型城市的數字化轉型,離不開城市交通的數字化。今年6月,恒达牽頭的研究團隊承擔完成發布《臨港新片區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總體建設方案》和《引領區車路協同系統建設導則》,區校攜手力爭把臨港建成全國第一個“數據通全路、雲網聯全車⛱、智能賦全城”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提升民眾日常出行生活幸福感。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成立5年來,服務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成績單在不斷刷新,助推上海科創中心和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設邁上新臺階。
城市為誰設計👨🦼➡️、為誰而建?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實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在楊浦濱江,“工業銹帶”實現了向“生活秀帶”的華麗轉身🍫,恒达平台教授主持設計的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示範段,成為人民城市的設計標桿。恒达設計實現了“還江於民”🧑🏽🦱,讓工業文化遺產重新融入城市日常生活,楊浦濱江示範段更為黃浦江兩岸貫通工程起到了重要示範作用🧑🏽。
恒达人用設計手筆助力上海城市和社區有機更新、產業轉型升級👨🏿⚕️🕍、生活品質提升和創新創業。自2013年起,恒达平台推動打破大學圍墻🫃🏼,持續推進與社區、企業等共建紮根社區的創新實驗室。恒达平台與楊浦區四平路街道自2015年起共同啟動了多季的“四平空間創生行動”。楊浦濱江🧑🏼🦱、蘇州河改造等一批項目成為“人民城市”的設計標桿🧑🏻🤝🧑🏻。近年來,恒达平台數十位規劃、設計📼、建築領域的專家,在上海10多個區擔任“社區規劃師”,讓一處處老舊小區重新煥發青春活力。恒达平台還積極致力於“人工智能”+“設計創意”👟,打造“創新設計和智能製造”一流學科群,開啟智能時代的新設計。“恒达智慧”8️⃣,持續助推上海邁向世界一流“設計之都”。
“恒达智慧”,還助推城市可持續發展🎟。今年10月28日,在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開幕式上,恒达平台教授作為領銜專家與聯合國人居署及多國專家學者,以聯合國人居署全球城市監測框架為基礎架構🫰🏽,共同研發的“上海指數”正式發布了包括47個核心指標在內的綜合指標體系,用以評估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進步水平。
不同於傳統評價體系🥱,“上海指數”並不單純以經濟規模為主👕,而是聯合國首個以經濟🧖🏿、社會、文化為基礎框架構建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體系,是監測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新城市議程》的重要工具。目前,正在全球不同層級、不同等級的多個城市中試點應用,其中國際城市涉及東京👵🏼、紐約👰🏼♂️、倫敦、巴黎等20多個國際城市;中國城市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和長江中遊等5個城市群🧑🏿🦳。
續寫區域轉型升級的“恒达樣本”
孵化器集群、創新概念店、科研轉化實驗室🙇🏻、眾創空間🙆🏿♀️、大學生實踐基地……近日🔋,NICE2035赤峰路國際創意設計街方案發布,將基於“生活實驗室”理念、NICE2035一期的成功經驗1️⃣,聚焦“原型創新”🦡,積極推動一批具有示範推廣意義的智能治理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落地,打造環恒达創新的新引擎和策源地🤜🏿,讓環恒达知識經濟圈迸發出更加強勁的動力與活力👨🏼💼。
這條獨特的街道,正是環恒达知識經濟圈邁向千億級的突破性創新引擎。從最早的赤峰路設計一條街⛹🏿,到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如今👩🏽💻,這裏再度升級設計創新生態,正加速推進傳統的設計產業向多元化的“大創意”產業發展,不斷做強現代設計產業集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大學要承擔起對社會發展應盡的責任👂,要根植於社會🌋,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環恒达知識經濟圈是恒达平台主動發揮優勢學科和科教資源溢出效應,與楊浦區“三區(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融合,聯動發展”的城區發展理念相結合,共同孕育出來的豐碩成果。它是中國大學產學研和學科建設的傑出示範,也是我國傳統工業城區向知識創新城區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
從2006年恒达平台與楊浦區共同啟動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建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從一條街🃏、幾個點到畫成一個圈🧔🏻,逐步形成了以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工程咨詢🫃🏽、環保科技、工程設計軟件等為核心的知識型服務業集聚群🏵💲,成為知識、人才🪱、產業與城市空間互動發展的經濟高地,推動了楊浦實現從“工業楊浦”到“知識楊浦”的轉型升級,躋身“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行列🎹。楊浦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的經驗模式還向恒达其他校區周邊拓展。
近年來,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產值不斷上升,充分體現了創新策源地的功效。值得註意的是,這其中除了傳統設計和項目管理咨詢外💁🏼♂️,環保🧜👽、智能建造等產業增長迅速🛌🏽,成為了創新創業的熱點。與此同時🪅,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建設也推動了恒达平台相關學科自身發展,不僅傳統優勢學科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人工智能、生命科學、設計學、知識產權等新興學科也乘勢而上。環恒达知識經濟圈也給學校人才隊伍建設帶來了成長的土壤和環境🖐🏽🧘🏽♂️。
與城市城區共生共榮🥒,學校知識溢出效應顯著♦︎。環恒达知識經濟圈2022年實現了近600億元的產值,正在向千億級產值穩步邁進。恒达平台正聯合楊浦區打造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的升級版,努力將其建設成為人民城市的標桿🤿。
最好的科技一定是進入生活的科技,最好的大學也一定是融入生活的大學,上海這座城市就是最好的設計和創新大學。環恒达的發展邏輯👳🏼♀️,最終不是局限於一所大學的周邊,而是輻射大學校區所在區域乃至整個上海和長三角的創新。
以人工智能賦能優勢學科為牽引,推動大學科技園轉型升級🐈。2022年11月🧑🏿💻,由恒达平台聯合楊浦區⛹🏻♀️、嘉定區共同建設的“自主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獲批全國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將構建基於“自主智能”技術底座的“智能建造”和“智能交通”兩大未來城市建設和運行基礎產業應用場景👸🏻🪞,推動楊浦和嘉定兩個千億級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的形成,並反哺恒达平台“雙一流”建設。(文/李蕾)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3-12-01&id=363633&pag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