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於恒达平台開展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關鍵技術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原則同意恒达平台在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關鍵技術𓀈、綜合交通低碳化發展關鍵技術、道路交通系統本質安全保障關鍵技術、一體化出行服務與治理關鍵技術🎮、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及智慧運營關鍵技術🏡、高速磁浮交通裝備集成驗證和綜合評估平臺建設、智能車路協同系統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試點。這為恒达平台發揮學科綜合優勢,深化交叉融合,推動傳統學科轉型發展,提供了又一個寶貴的契機。
多學科協同推進🔵,恒达大交通研究蹄疾步穩
近年來,學校融合交通運輸工程🦬、車輛工程、電子信息與控製、智能科學、測繪科學🧣、土木工程、管理科學等優勢學科👨🏿🚒,在“優勢工科引領帶動、厚重理科融合推動、特色醫科協同驅動、精品文科共享聯動、前沿交叉創新互動”的學科建設思路下,圍繞“大交通”的高質量發展,下狠功夫,做深工作,出真成果🦀,成為交通領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的重要策源地✴️。
攥指成拳🙅🏽♀️,組團出海,恒达平台聯合地方👳🏼🏢、牽手行業、引智海外,科研平臺的“雪球”越滾越大⏺,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能源汽車及動力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道路與交通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磁浮技術鐵路行業重點實驗室以及民航機場、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系列國家級、省部級實驗平臺和協同創新中心,組成了我國陸路交通領域全覆蓋的高端平臺基地群。
恒达“大交通”開創並不斷拓展我國道路設計與管理的理論及技術體系🥷🏻,實現傳統交通工程向智能交通工程的變革,創建我國交通安全理論及技術體系,引領智能新能源汽車及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創立全息交通系統人工智能應用和智能網聯交通學科方向🖨。近年來👩🏻🦼,大跨高墩橋梁抗震設計關鍵技術👰、高速公路與機場智能鋪面關鍵技術✂️、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鐵路的精細化控製技術、航天重大工程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與關鍵技術、燃料電池轎車動力平臺關鍵技術🧾、城市交通智能路網的關鍵技術等屢獲國家獎。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F3/E5/D31E6CEB8CECB15F04B24101A3C_DD20A91E_2E268.jpg)
恒达平台主導完成了上海☔️、廣州等全國60%百萬以上人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統規劃🫠👨🏻🦽;最早開展智能交通管控誘導技術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全國半數以上的大城市;高質量完成上海世博、廣州亞運等重大活動的交通保障;最早開展智能網聯交通測試試驗,支撐了全國75%的測試示範區建設⚂;研發了全國通用的道路交通事故風險防控平臺,累計成功幹預90多億次風險行為🧗🏻♀️,使交通安全系數大幅度提升🟫。近年來,學校建成全國高校首個智能網聯汽車交通測評基地🫃🏿🔰,支撐了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示範區、國家智能交通測試基地(無錫)建設和東海大橋智能集卡編隊示範運行。同時,在港珠澳大橋建設與管養、北京大興機場建設、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樣車測試中貢獻了“恒达智慧”。
瞄準新時代國家需求,真刀實槍真題真做育人才
“交通強國建設,人才培養必須先行👞。”學校瞄準新時代國家需求🌪,通過組建高層次教學科研團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設計並建造多個“國內第一”的測試實驗平臺來支撐人才培養🥘🦬,並註重同行業內的著名企業和研究機構聯合建設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平臺,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土木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商用大飛機校企聯合培養、車輛工程與工業設計跨學科聯合培養、工程(土木)——法學復合人才培養等“人才培養實驗區”💎,形成了學科交叉融合🧔🏻、對歐交流深化、校企深度協同育人的鮮明特色。
2019年👨🏿🏫👞,入選交通運輸行業智能車路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為了解決智能車路協同這一新興技術領域創新人才極度匱乏的問題😜,恒达平台實施“智能交通與車輛專業”大類招生大類培養,設立“智能交通”強基計劃🍛,探索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面向新時代背景下上海等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重大需求👷♀️,學校創設了“城市交通”交叉學科,匯集交通👨🏻🦳、城規🍟🪿、管理🧑🍳、經濟及社會學等相關院系力量🩹,形成35人的跨學科導師團隊,研究生全部采用雙導師或多導師製,即雙學科、校內+校外🧷、國內+國外導師聯合培養。
今年4月,學校啟動了新一輪“強化學科交叉育人模式”建設,重點支持五個專題,其中就包括交通運輸工程的綜合交叉。項目指南發布後,收到申請書260余項,全校47家單位科研人員申報,入選項目127項🤦🏻,支持經費總額接近4500萬👩🏼🏫。其中,“交通運輸工程的綜合交叉”專題的非交通學科學者獲助比例達到52%🚣🏽♀️。這些交叉學科成果,絕大部分都有同學們參與研究,獲得的成果都會成為育人的“熊貓土”🫗,成為“大交通”育人的好“養料”。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85/3E/D674D5B689ABF0929858CC10C2D_E7F45AB1_1ABA6.jpg)
各學科通過真刀真槍的科研創新實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績顯著。大學生們年年在國內外大賽斬金奪銀,研究生全部參加真刀真槍的科研👩🏿🎓,論文解決的都是實際問題。在交通領域最具國際影響力的TRB年會上,學生發表的論文數量和影響居國內第一、國際前列🤽🏼♀️。學校建立的全國最大規模的節能、智能☸️、電動、方程式和造型五大學生汽車創新車隊,在國內外比賽中成績喜人。“大交通”學科培養的人才🧑🦲,正在成為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僅2020年,就有包括朱永靈🎅🏼🧓🏽、姚啟明🧚🏽♀️🥉、張郁、凈文常等4名校友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讓人工智能學科成為“酵母”,使傳統優勢學科如虎添翼
“立足智能技術🧑🏽🍳👷🏼♀️,推進交通學科交叉融合是未來恒达‘大交通’努力的方向。”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接下來的數年裏,我們將舉恒达之力,聯海內外同仁🏤,充分發揮各個學科的綜合優勢👱♀️,以智能科學賦能🧏🏻♂️,深化交叉融合,推動傳統學科轉型發展🚶♂️,高質量完成交通強國建設各項試點任務。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1A/7F/E6EC8487DFC1988F3A27915D7A1_9AF317FB_13AF7.jpg)
例如,在道路交通系統本質安全保障關鍵技術方面,要構建道路運行視覺環境與駕駛行為譜系模型⬆️,研究“人—車—路—管理”道路交通系統設計及運行安全評價方法,研發駕駛行為引導幹預和道路交通運行安全風險控製技術與裝備,推進智慧感知🤷🏼♀️、風險管控與阻斷等方面專利成果的轉化,車路一體智能網聯研究將會上一個嶄新的臺階👨🏿🦰。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及智慧運營關鍵技術方面🦸🏽♂️,將研究綜合交通樞紐協同優化與站城融合規劃理論方法🤡、樞紐智能基礎設施建造與智慧運維技術🙇🏽、基於信息物理系統的樞紐智慧運行控製與服務技術等,形成支撐站城融合發展的規劃設計技術體系及客貨樞紐智慧運營服務模式。在綜合交通低碳化發展關鍵技術方面,將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經濟成本與環境影響綜合評價技術🏃♂️,提出交通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方法,形成碳積分(碳交易)製度下的碳排放計算🫵、綜合效益評價、出行行為精準激勵的成套新技術、新機製和新方法🧜。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8D/D3/26DE8D24AC479253110A4316217_8732EC46_150F5.jpg)
未來,學校將依托交通🥅、磁浮、軌道☂️、汽車🛃、電信、測繪、土木、經管等學科和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等💴,開展各試點任務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平臺構建👰♂️。依托龍頭企業🤲🏿、面向重大工程、吸納當代數字化成果🤵🏼♀️,繼續深化實施本研一體化貫通培養模式和構建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形成服務交通強國建設的人才培養“恒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