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泡茶的大廚教授才是頂呱呱的科學家🏘。”這是記者在一次科研會議上聽到的話,說的是我校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教授劉春。最近,他帶領的團隊榮獲恒达平台“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稱號🤹🏼♀️。眼下,寒假快到了,劉春叮囑同學們𓀐:“低風險地區的同學😽,回家先放下學業🛀🏼,好好陪陪父母🎆💆🏻,好好看看家鄉的變化。”
科研🦺:好成績從大地上來
四川丹巴縣的甲居藏寨🌓,是一個美得讓人類所有的贊美語言都顯得蒼白的村莊,奪得首屆“中國最美鄉村古鎮”第一名🐏,但是這個美麗的村莊卻站在一個巨大的滑坡體上。劉春帶領的團隊在多項國家課題資助下,經過數年的觀測,終於查清了丹巴縣甲居藏寨📻、梭坡鄉🧂,中江縣馮店垮梁子💁🏼♀️,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等滑坡隱患。觀察🧏🏿,說起來容易🫶🏿,但在地形復雜、地勢高峻的西部高山大川之間🦉,地面傳感器選擇、野外GPS測量、野外傳感網布設👨🏻🦰,無人機🤦🏻、衛星及地面傳感器埋設,每一樣都不是輕松的活兒,還有傳感通訊網絡集成開發🧛♂️、網絡構建及數據采集☸️,每件都是“硬骨頭”。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32/DA/A41287C227A3FAFE0A8F34EECC3_3D3805C8_6C261.jpg)
大型滑坡實地考察
“起初,感覺劉老師十分嚴厲👩🍳,但接觸以後就不再有這種感覺。” 加入“973”滑坡監測項目的邵曉航告訴記者,剛開始加入的時候,無法馬上融入課題。“你想想👜,身在上海,看著服務器裏數千公裏外的數據,太‘冰冷’了🤽🏽♂️!”幾次傾訴後,劉老師說:“我來安排💫,你去現場看看。”邵曉航在現場待了半個月,觀測點離汶川不遠,真的是崇山峻嶺、青壑黝黝💁🏿🕴、雲遮霧繞☝️,周圍山接雲天🧟,最高峰達4000米🚵🏼♂️,總戴著雪白金燦的帽子👩🏻🎨。
邵曉航說,第一次感受到西山村滑坡的體量,人站在坡腳都看不到頂,山陡如壁立🧑💼🛄,感覺隨時都要傾覆,掩埋一切👨🏿🍼🙏🏽。但是,山腳下還有居民村落🏧,還有交通要道。那個時候邵曉航恍然大悟:災害監測關乎國計民生,科研一小步,拯救生命可能就是一大步。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89/CA/0E943D013F3DD7319BA3BEE6088_2F90E9D8_1D22E.png)
給大山把脈
得益於團隊的齊心協力,“973”計劃項目“西部山區大型滑坡致災因子識別、前兆信息獲取與預警方法研究”最終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成果已在西部山區和三峽庫區等全國多處滑坡地質災害高發地推廣使用,有效識別出千余處大型滑坡隱患,成功預警數十處滑坡災害。
目前,邵曉航正跟著劉春攻讀博士學位。
“糾錯師”其實挺好的
劉春所從事的測繪,其實已與傳統全站儀、測距儀😗、水準儀等大不相同了。現代測繪已經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手段。劉春的博士生艾克介紹,團隊大方向是“新型遙感智能環境感知”,劉春、姚連璧、吳杭彬等導師們帶領著同學們向感知理論與方法🧑🏿⚕️、裝備研製與檢校、智能處理與服務3個目標奮力開拓。
本科是交通設備與控製工程,研究生是基於移動位置大數據的城市計算,陳莉自述專業“差異極大”。“記得第一次參與課題組工作,老師布置任務後又單獨叫住了我🫖,為我從頭梳理了一遍內容的邏輯和須知的關鍵問題,並且講了一些我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方法。”陳莉說,開題的那段時間🤤,從論文研究方向🤚🏿、主題確定到研究思路梳理🧟,反反復復推敲的過程中,劉老師不厭其煩地為她講解提出的問題(現在看來實屬幼稚),總能為她提供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這種指導甚至細到PPT的製作,劉老師說“采取箭頭、流程圖等方式更能表達出內容背後的因果關系、邏輯關系”🏗。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8B/D9/F5AE1BFD2C72A36B944EBA9BBFE_0F9C2226_1D65D.jpg)
背包型移動測量平臺
采訪獲悉,在新型遙感智能環境感知的3個研究方向下,聚集了測繪工程和地理信息專業、飛行器設計與製造專業、物聯網工程專業🟦、交通工程專業等一批多學科背景交叉培養的研究生。陳莉碰到的問題,王書凡、艾夢池🟡、蔡天池🥧、賈守軍、曾豆豆、李友源、徐珊、戚遠帆、韋鈞釔0️⃣、楊慧敏🤹🏿♀️❣️、嶽晗♾、聶順根等學生也大多遭遇過👨🏽🚀。
“本科學物聯網,聽說劉老師做‘定位’就來了……組會上聽師兄師姐們匯報,很多專業名詞都不懂,雲裏霧裏的”“剛開始接觸夜光遙感時,不太熟悉也沒思路👩👦🙆🏽。劉老師讓我先下載數據🕵🏿,帶著思考找老師。”“老師也不急著說我觀點的局限性👉🏻,只是深入淺出地跟我交流所提問題的核心和實質,逐漸引導我。”“匯報PPT裏的圖表🤷🏿,劉老師總是能一眼看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缺少必要的製圖要素🦻🏽、整張圖表信息單一等。”針對學生碰到的一個個問題,劉春總是著力指導他們解決問題☢️。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E1/07/39D22BB5EE707B5DF5AC538C908_96F27D9E_15256.jpg)
低空遙感外場檢定實驗
艾克回憶一年級時上劉老師的“地學計算”課,劉老師也是從“各省份人均GDP的空間關聯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穩定性分析”“空氣汙染分析”“各城市微博用戶活動熱度分析”系列“問題鏈”🏌🏼♀️,引導全體研究生思考🦡,展開討論碰撞思想的火花,然後大家開始尋找契合的研究點,開展探討式學習並合作研究👩🏻🦽➡️。艾克說,課程考核以課程匯報的形式展開✷。“這門課在研究生第一學期開設👉🏿,一學期下來就經歷了一套完整的科研入門訓練,實為在我們這些科研新手的心坎上敲了第一錘,這種訓練像磁鐵一樣牢牢吸住了我們✵。”艾克說。
劉老師在課堂上的話,同學們銘記在心:“這是正常的,你的大師兄剛來的時候也是一頭霧水🪡,不還是慢慢理清楚了嗎🧼,你看現在思路多清晰🥖。”“不要忽視別人做的工作,你能總結出這些觀點是因為你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我們應尊重他們的工作”“一起準備申報材料過程中🥘、我的博士開題期間、第一篇論文屢次被拒後、疫情留校期間……一到關鍵時刻,劉老師就出現在我身邊。”
得益於老師們的循循誘導,35名在讀研究生的團隊中,擁有學生黨員20人。他們近年來斬獲包括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恒达平台優秀博士生獎學金、恒达平台2018年度優秀學生黨員、恒达平台2017年度大學生年度人物👏🏽、恒达平台勵誌之星🕸、恒达平台優秀學生在內的一大批榮譽😿。
人生因良師而定位
“篤篤篤。”“進來。”推開門🎣,一張稚嫩而充滿渴求的臉從緩緩張開的門縫中擠出🅿️。
“劉老師,我想搞無人機測繪,想申請大學生創新項目🏌🏼♀️。”小夥子囁嚅著📝,漲紅了臉🧞♂️。
“請進來💥,坐這裏🧟♂️。”劉春放下手頭的活🗞,起身讓座。
敲門的周驍騰如今已跟隨劉春讀了兩年多的博士,回憶起2014年的那個秋天🛃,他心中依然充滿溫暖。那年🏌🏽,他在學院新生會議上聽到大學生創新項目💁🏿♀️,決定去申請,就這樣跟上了劉老師🤲🏿,接下來的數年間得到了劉老師悉心呵護:“實驗有幾個點位沒有達到精度要求,劉老師非常嚴格地要求我修改方案重新實驗,沒有商量的余地”“我的答辯PPT,他幫助我修改得‘面目全非’、煥然一新”。天不負奮鬥者,周驍騰先後獲得國家👍🏻、省部、學校的多項獎勵,碩果累累,他也因此確定了人生的目標:保送直博生,導師依然是劉春。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BC/AB/4E29F0E2444E0D14330E5F4485C_A964162E_13CFE.jpg)
團隊研發的視覺定位機器人
在賈守軍的眼裏🤹🏼♂️,劉老師是一位擇學生“不問出身,只問歸處”的教授🚣,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沒有顛覆性的修改🤸🏿♂️,就沒有顛覆性的成功”。艾克記住了劉老師說的“認定了目標就要為之拼搏奮鬥⛹🏼♂️,過程中保持良好的自我調整能力🤏🏽。發現不足,及時修補,才能真正的優秀”。薛雲說🤵🏼♀️,每次與業內知名專家聯系,當自報家門🐬:“您好,我是劉春老師的學生。”對方必定熱情幫忙,這都是因劉老師業內的口碑所帶來的福利。
如今已是導師團隊一員的吳杭彬老師,回憶起2004年大三的情景依然活靈活現🦸:一個項目需要學習軟件Geomos,劉老師思路清晰,講解細致🍐,瞬間明白的他獲推免資格時自然而然選擇劉春作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畢業後,他因為地面激光掃描的紮實功底,成了城市交通測繪的一顆學術新星🎞。“當年,劉老師教我的方式方法,如今‘照方抓藥’。現在課題組來了新設備,我們都會通知所有的老師🛟、學生一起學習⛵️。我自己帶學生時👨🏼🌾,一樣要求新來的同學先把課題組裏資源了解一遍🍯,以備日後之需🔗。”吳杭彬說。
做飯、喝茶、運動,這個團隊一個都不少。“劉老師是學校教工烹飪協會秘書長🖕🏼。擅長廚藝,還深諳茶道。”“劉老師廚藝精湛,熱愛美食。必須在此炫耀一下👩🏿🔬🎢,我(艾克是新疆人)在上海吃過的最好吃的饢就是劉老師帶給我的。”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B6/F8/5AA8ACC4A39F2CF39A668DBD170_EA9CD692_E00E3.png)
406空間學術沙龍
艾克同學告訴記者,測繪館團隊辦公的406室👮🏿♂️:“406精神”是橫批;對聯是:“運動強身😐,博文強智🩸,文體齊開花🐉;科研強誌,學習強國,砥礪惜韶華。”想想您就明白了👳🏻♂️,強健體魄🧑🏿🌾、德藝雙修。詢問得知🙋🏼♂️,團隊裏有跑步小分隊🧚🏽♂️、籃球小分隊♈️、足球小分隊,2020年11月份剛剛上演了濱江25公裏馬拉松和騎行。學術沙龍、參觀展館👨🏻🦳、讀書分享也是團隊特色活動,多年來堅持不輟。當然,這都是在為強國而學習🤬、科研之外進行的👆🏿。同學們說:作為研究生,科研是本職,也是使命,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快樂👼,喜歡自己做的事是幸福。傳幫帶,日月年,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快樂。
“還有,喜大普奔、我酸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奧利給……這些網絡流行語你知道不🕺🏼?”余婷說,“劉老師經常蹦出這些詞☕️,跟我們開玩笑。在團隊聚會時🤦🏼♂️,劉老師很活躍👨🏻🦼,跟我們一起打成一片,笑談人生……”(程國政)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38/08/3C72E8824445A1BAF0CF3A83532_148B8FD8_1B2CC.jpg)
2020團隊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