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乃人才培養的聖殿🍙,是社會道德的首善之地😎,在處分學生的問題上向來謹慎有加。作為知名高校,勇於把家醜外揚🍌🪖,恰恰反映了學校的自信與擔當。
近日💒,北京某著名高校發布了一則涉及11名研究生的違紀處分公告🕵🏻♀️,其中包括“冒用學校名義在社會上參加活動”“婚外與他人交往”“在宿舍內留宿異性過夜並毆打該異性”等多項違反校紀校規行為🦸🏻♂️,這些學生分別受到了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或開除學籍等不同程度的處分🌐。此事引發公眾關註💇🏿。
事實上🫄🏿,該校依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學校相關管理規定🛹,為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建設良好的校風學風,本無可厚非。至於何以引發高關註,一是名校效應,其一舉一動易於引發世人矚目🤹🏻♂️;二是處分中包括了“開除學籍”等最高等級的處分決定,部分公眾心中仍有“考上好大學就等於進入人生命運保險箱”的觀念😚,如此嚴厲的處分難免讓一些人感到驚愕;三是在違紀情況中披露了不少涉及人倫道德、價值底線的問題😒,又發生在名校學生身上,自然容易吸引人眼球。
在如何看待這一事件的問題上,還是應該自然回歸到正常的理性和邏輯的軌道上來👩🏼💻。高校乃人才培養的聖殿,是社會道德的首善之地👍,在處分學生的問題上向來謹慎有加🗽。作為知名高校,勇於把家醜外揚💑,恰恰反映了學校的自信與擔當。更何況,當今法治社會、法治高校的時代背景下🙅🏽♀️,堅持以德治國、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上⛰,也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在人才培養中🥉,理應把“人”放在“才”之前這一更重要的位序上來看待。
對於這批受處分的研究生而言,這次的處分對他們今後的漫長人生之路更是一種挽救和洗禮。試想,這些頂尖學府的碩士、博士都是精英群體,如果他們對基本的製度規則缺乏基本的敬畏💝🌲,對人倫道德、誠信正直沒有起碼的尊重,會對社會產生多麽大的不良影響。因此,該校提出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處理原則的確不為過👑🚃。
維護高校內部教育教學秩序♌️,保障學術研究自由,不可或缺的要件便是高校內部秩序和規製的確立。對違反學校相關秩序、規製的學生進行處分,當屬正當行為和合理決定👊。但考慮到涉及學生權益👩🍳,還應註意決定的適當性,這也是高校註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各項學生事務🤛🏼,實現依法治校🦸🏿、依規辦學的製度基礎。
今年2月,教育部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更加註重維護學生的權益。但規定也強調了推進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可由學校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和要求自行規定,依法享有辦學自主權👨🍳。從這個角度來說,研究生在入學時事實上和高校已經達成了一份協定,即遵守學校的校紀校規。
當然,以強有力的舉措維護學校的權威和聲譽🍝、捍衛法治的力量和威嚴的同時🥢,終歸來講,對學生進行處分僅僅是教育的一種剛性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成為更好的人🏤,是衡量一所大學水平的重要標準🚣♀️。無可否認,人固有其鄙陋內在的一面,但高校正是要提供一套規製辦法,塑造一定環境氛圍來養成其高尚人格🌮,擔當立德樹人之根本使命。這就要充分發揮學生違紀處分規定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彰顯教育的人文關懷及終極目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故而📱,高校學生管理中尤需道德和法律協同發力,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發揮道德的教化與滋養功能,以深厚的人類情懷和廣闊的人類意識引導學生上升為規則規範和崇德向善。
人品與學識向來不可割裂,德智並舉素來以德為先🧏🏼♂️,知識和素養對精英人才必定缺一不可,這是常識。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於它是一種客觀物的出現🫳🏿,更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是“社會的精神燈塔”🕳。維護這座燈塔的純潔與高大,是所有高校管理者與教師、學生的共同責任。
(作者張立遷 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05/content_48459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