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焦以璇 高靚
眼下🙍🏼♀️,高考錄取通知書正陸續送到考生手中。記者發現,作為高校送給學生的第一份“見面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在錄取通知書上做文章,使這張小小的紙片內涵不斷擴展。
今年的錄取通知書有哪些新特點,又向即將入學的新生傳遞了怎樣的信息🤷♀️?
科技元素拉近新生與學校距離
今年,西北工業大學首次在錄取通知書中嵌入基於增強現實技術(AR)的虛擬校園平臺👩🏼🍼。收到通知書的新生,只需下載特定軟件🧎♂️,掃描通知書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紹、學科特色展示等主題內容。除此之外,當新生掃描背面的“航空”“航天”“航海”標誌時🦹🏽,三維立體運20飛機、長征火箭🤦🏻、航空母艦模型等動畫就會出現在眼前,配合著卡通形象“航小天”介紹學校“三航”的學科特色👨🏽🍳。
“AR錄取通知書不僅讓錄取信息‘動’了起來🤌🏻,而且通過新媒體新技術使學校育人工作‘活’起來🐲,豐富了學校創新基因的傳承渠道。”西北工業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人表示🧚🏿🪚。
浙江農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被網友譽為“史上最有科技含量的錄取通知書”⚡️。通知書以毛竹為原材料,運用了該校自主研發的刨切微薄竹技術製作並印刷而成🙎🏽♀️,相關技術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上海大學🥾📛、江西理工大學等高校隨錄取通知書附寄了一張卡片,新生只需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720度全景遊覽校園,仿佛身臨其境。
在校生設計圖案增加彼此認同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越來越多的高校采用了本校師生設計的錄取通知書。
重慶大學錄取通知書封面繪有重慶市標誌建築物剪影和校門剪影,底紋設計內容是重慶市和重慶大學的關鍵詞。這份錄取通知書的設計就出自在校生之手。
設計者之一、重慶大學2015級德語專業學生王繁說:“我想以一個學長的身份給新生帶來這份見面禮👨🏽🏭,讓他們在拿到這份通知書的時候🤬,就對重慶、重慶大學有所了解。通知書每一個細節都帶有重慶大學和重慶的元素,飽含著學校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精神。”
武漢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采用拼貼畫的形式,采集標誌性元素進行融合,原創設計來自該校第六屆珞珈設計文化節優秀作品🚣🏽。兩位設計者也是學校城市設計學院2015級建築學本科生🏊🏼♀️。
“這是學校第二年采用學生的設計作品📅,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創造潛力巨大,采用他們的作品能增進在校生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也體現了一種文化的傳承。”武漢大學本科生院招生工作處主任呂晶表示。
特色“附件”寄托學校厚望
記者註意到,隨大學錄取通知書寄到考生手裏的,除了新生入學須知、資助政策介紹等“標配”外,也有各具特色的“附件”🖕🏼。
清華大學新生收到了校長的一封信和英國作家貢布裏希的書《藝術的故事》,這是該校連續第三年由校長向新生贈書🧏♀️。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今年給新生的信中說💙:“希望新生通過讀這本書懂得欣賞藝術之美,並在生活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天津大學則為學生準備了新生入學推薦書目𓀏,包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國哲學簡史》《平凡的世界》等6本書和《大國工匠》《國家相冊》《航拍中國》3部影像作品🎬,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等多個領域。對外經貿大學為全體新生寄去了由該校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和優秀學長學姐撰寫的近400頁的惠園生存指南——《貿大擺渡》,幫助新生提前了解大學生活。
南京師範大學2️⃣、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等高校貼心地為新生送上了手繪版校園地圖。為了幫新生匹配合適的室友👺,汕頭大學等高校附寄了“住宿意向征集”🏘💆🏼,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
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雷生認為,大學錄取通知書從過去的千校一面,到現在的各具特色,折射出高等教育的深層次變革。一方面是更加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大學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大學也更加註重對自身文化的凝練和傳播。這正是近年來高等教育深化綜合改革🏩,大學特色化發展🥉👧🏿,辦學活力得以激發的一種表現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8/04/content_48320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