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妨多些“網紅”教師🚤,其所實現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話語創新、內容創新,無論是對課程建設本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有意義的。
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由此🧑🏼🤝🧑🏼,多所高校師生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話語表達👰🏿♂️,用說唱介紹馬克思,表演“真人秀”等🍠,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充滿時代感和吸引力,多名教師變“網紅”💥。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對於完成立德樹人“第一任務”、加強理想信念“第一教育”、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一學科”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必須看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還存在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學生學習興趣不強👴、動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在於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針對性和親和力,難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和社會的期待🤥。
圍繞如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許多高校進行了教學嘗試💇🏻,重組“配方”🍟、改良“工藝”👨🏻🦽、重設“包裝”,在教學手段🐌、方法和內容上不斷創新👩🏼🎓✬,出現了一批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紅”教師。他們之所以受到學生歡迎,就在於他們的教學改革順應了信息化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要求,在兩方面有所突破。比如,在教學手段上堅持信息化👩🦲,實現網絡同步直播👎🏿🚊,建設在線課程實現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在教學內容上堅持“少而精且管用”原則,科學分析教材,凝練教學內容,堅持專題教學,強化問題意識,把教材體系轉換成與網絡自主學習相適應、與學生特性相適應的教學體系🕺🏿。
很顯然,這些形式生動、內容活潑的改革措施⛑️,增強了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能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提高大學生學習理論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註重以“問題導向”的教學改革提高了針對性,能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滿足學生的理論需要☝🏼,還能提高學生資料收集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論文寫作能力、演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人際協調能力,切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從這種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妨多些這樣的“網紅”教師,其所實現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話語創新、內容創新,無論是對課程建設本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有意義的👏🏿。不過也要看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畢竟不同於中學的思想政治課,也不同於高校所說的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要讓學生從簡單的“知其然”上升到更高要求的“知其所以然”👂,實現思想認識“步步高”。而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要在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教學工作“活”起來的基礎上,推動其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是課堂教學結構的再造與轉化👳🏻,是註重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等相關因素的有機組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也要防止用淺顯的感性娛樂取代深刻的理性思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活潑有余、思想不足”,也不能陷入“課堂熱鬧一陣子、學生激動一下子”的為“網紅”而“網紅”、為“親和”而“親和”之誤區🤼。
(作者徐秉國 系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6/23/content_48126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