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季,高校都要全面開展大學生綜合測評工作,並據此確定年度國家級🙆🏽♀️、省級🆎、校級以及各種專項優秀學生獎學金。近年來,圍繞獎學金的投訴紛爭愈演愈烈🦹🏻♂️,隨著獎金額度的持續遞增,製度原初設定的學習激勵效應正在被外顯的貨幣效應所取代。獲獎季成為高校學生間矛盾的多事之秋。1987年國家教委、財政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實行獎學金製度的辦法》👏,2002年國家正式出臺《國家獎學金實施辦法》,高校相關工作逐年開展🧑🧒🧒,至今已近三十載。開展評獎評優🧛🏽,其初衷是通過外在激勵來調動、鼓舞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爭先創優、積極向上的良好學風。然而,事情並非如預想般簡單👩🏼🦰,時過境遷,人性復雜🏄🏽♀️,高校評獎評優中的問題逐漸凸顯📟,謀獎🏌️、求獎、搏獎的動機在無形之中逐漸取代了“學習動因”而演變成了一種更加直接的“評獎誘因”。在榮譽和利益的驅動下🧑🏻🦯,學生們的虛榮好勝心被撩動起來🤷♀️,為了獲得獎學金而加工“論文”,為了發表篇數而“投資”版面費,為了評比加分而參與“公益”活動……許多學校的班級綜合測評活動變成了一場熱鬧而並不良性的人際關系競技活動。一些學生想方設法迎合評選條件👨🏼✈️,使教育氛圍變得浮躁不安♏️,評優活動正在走向其設定目的的消極面。
價值導向異化,破壞寧靜之教育氛圍👩🦯➡️。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資源導向哪裏,人們的行為就會傾向哪裏🚋。學生能否安心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受教育環境影響✉️,而學習成效如何👩🍳✹,則發端於誌向,取決於能力,區別於付出多少。在校學習本不是為了獎金和利益,優秀的學生並不因為獎金而潛心學業。然而,當越來越明確的資源導向評獎評優時,大多數學生自然就被牽扯進去。在利益驅使之下,一些學生失去了平常心🛬,變得急躁而功利,有意無意裹挾於名利而不再沉心靜氣於學業本身,持之以恒、潛心鉆研被焦灼不安、急不可耐取而代之,行動目的越來越明確地指向評比所需之“標準”。
與此同時👨💻,獎金“魔力”使個別同學不顧同窗之情,明爭暗鬥,形成惡性競爭🕰。由於指標有限,渴望獲獎的學生鉚足了勁😴,為了超越同學🌷、好友😺,為了排名靠前而費盡心機。在斂收版面費期刊發表的文章到了評獎評優季節豁然呈現,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證明材料一夜之間琳琅滿目。更有甚者🚣🏿🦹🏽♂️,居然有學生因為次日要開展綜合測評🥦,頭一天才匆匆趕去獻血而開具的“加分證明”。同學之間相互質疑🤞🏽、猜忌,原本單純友好、朝夕相處的同窗因此形同陌路,友情讓位於榮譽和利益🏌🏻♂️🌥。許多高校的學生管理部門統計表明,這一時期無疑是學生投訴與告狀的高發季。
不僅如此♖,評獎評優還呈現“馬太效應”。符合評選標準的學生獲獎之後,其他榮譽會接連不斷🧝🏽♂️🥩,獎金疊加,使得獎勵的受益面更加集中,多數學生難以得到關註、肯定和重視✢。造成少數激動𓀕,大多漠然的局面,不利於從根本上調動學生整體的學習積極性,原本預設的正向激勵作用值得檢討。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其實就是與人格平等的、求知識獲智慧的人進行富於愛心的交流。”評獎無形中增強了排他傾向。大學需要關註關心關懷其間的每位受教育者。當現實偏離初衷,實踐證明利弊參半甚至弊大於利之時💁🏿,教育政策即需適時調整。紐曼說🏌🏼♂️:“知識本身即為目的。”教育之意義蘊含於教育過程中充盈的文化及富足的精神。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為了促使莘莘學子健康成長,應當盡量避免用簡單化手段在某一有限時段裏截取並不周全的指標去衡量個體、評判學生,或者直接貼標簽、下定論。如有富裕的教育資源👉🏻🤚,理應提供給不同的學生以促進他們在各自的成長路徑上成就為各具特長的人才。
學霸從來不因為有獎金才學習,後進生因為離獎金太遠也不會因此而奮鬥,而居中大多數的學生如何才能夠取長補短而不至於被利益關系擾亂心性呢?我們堅信,如若不再如此這般組織評獎評優,教育不會倒退,學生也不會停止學習。(董雲川 張櫻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