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註冊了“浙大”、“Z HEDA ”等45個大類的180個商標,浙大這一自我保護知識產權的舉動,對廣大消費者的利好則是有利於掃清“掛羊頭賣狗肉”的傍名牌行為。記者近日從滬上各大高校了解到,復旦大學、華師大也有類似做法,但因為措施力度不夠💥,社會各種機構的“擦邊球”還是滿天飛。
據報道,浙大花了44萬元啟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此次商標註冊成功後,浙大將逐步實施校名管理製度,今後該校所屬企業將有區別地實行無償和有償使用校名商標🧑🏿🦰🕓,一些小型服務性企業可能就不能再使用原來帶有“浙大”字樣的名稱了。
在本市👴🏿,復旦、交大🧘🏽♀️、華師大這樣的名牌高校校名和校徽也是滿天飛👀,尤其是圍繞在學校周圍的各類培訓機構,千方百計要搭上名校的邊,如招生簡章上印有名校的校徽👸🏼、培訓班的名稱帶上名校的校名等💪🏻。
滬上高校知識產權的工作並不是沒做🧑🦰。復旦大學知識產權辦公室姚老師告訴記者,復旦在上海高校中最早申請學校校名、校標商標註冊,從1998 年至今已分三批對學校校名🥸、校標申請了12個商標註冊保護💛,復旦校辦企業或其它企業、個人使用這些商標😂,要得到學校許可並收取一定費用🙇🏼。去年,華東師範大學也已製訂華東師範大學校名使用管理辦法,加強對學校名稱權的管理,未經學校批準將不得使用該校的名稱、簡稱及在特定情況下的稱謂。
但和浙江大學一次性申請了45個大類的全類保護註冊相比,上海學校這些措施的力度還不夠🦸♀️,目前上海一些名校校名、校標註冊保護的類別有限,容易被違規企業鉆空子。另外✯,多數高校限於人力🛑,對各種侵權行為也是有打擊之心,而乏打擊之力🧝♂️。目前來看,還需消費者自己多留一個心眼,多問一個為什麽🚶♂️。
新華網 200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