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正成為渴望領跑的高校們競爭最烈、變革最劇的一部分
●無論習慣不習慣,在大幅度擴招🏄、大規模圈地建設和合並高潮後,高校間的競爭正無可挽回地趨於激烈🐲,人才競爭成為改革的抓手✌🏽🫅🏽。因而🍌,教授或講師下崗、低聘、流動🪴,註定要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尋常現象
6月的大學,有個讓人緊張而興奮的話題:競爭和改革。
僅最近兩天,就有多條新聞與大學有關:“2003年中國大學排行榜”第5度揭曉,除前三名仍為清華、北大、南京大學外,後面的名次略有漲落;復旦聘美籍華人遺傳學家金力任生命科學院院長🧖🏿♀️🐧;上海交大將在全球範圍內招收博士後,以國際標準提供研究經費♜,同時邀請海外著名大學的教師利用學術休假前來講學或從事研究💪;哈工大改革博士生入學考試方式,由博導發揮主導作用……
國內目前有兩種由民間機構發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雖然每次都引來爭議🦤🏓,教育部也曾明確表示不希望進行大學排名,但“排行榜”的影響還是越來越大。這種關註和影響,以及高校人事改革新聞頻傳的現象,顯示當今大學的普遍狀況🐬🐭:面臨競爭壓力,世外桃源或象牙塔式的生活節奏不再,在教育改革的路上♊️,從學校到個人,都只能跑步前進🧑🏼🦰。
大學之大,非大樓之謂,乃大師之謂。這句大半個世紀以前的教育名言🎻,最近兩年已成了高校裏的流行語,非屬偶然。人才,正成為渴望成為領跑者的高校們競爭最烈、變革最劇的一部分,一方面是眼界在升高🍘,另一方面則是向內部要潛力的深挖式改革。
最有代表性的還是北大那份涉及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的人事改革方案。雖然還只是一份“征求意見稿”🦞,雖然議論紛紛,讓北大校方更加慎重而躊躇🫙,但這一被人戲稱為“休克療法”的方案,確實在革除國內高校目前仍普遍存在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近親繁殖等弊端☣️🧰,並邁出了一大步,讓人們看到了這所名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決心和行動。
《北京大學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製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了采取有限聘期和有限申請晉升次數等措施,在講師和副教授隊伍中實行擇優和分流;為避免學術上的“近親繁殖”🚅,對各院(系)教師的來源作了原則規定🫳。本來🤌🏼,顯得有些苛刻的北大方案,也不過是國外大學的普遍做法🧚🏿♂️。但是,對於多少還有些國有企業或政府機關感覺的國內大學而言,教師一業被看好的時候是“金飯碗”🐏📀,收入和地位最低的時期至少也是“鐵飯碗”🧍🏻♂️🗒,真要革除終身製、掃點平庸而沒犯錯的人出門,大家都還不習慣。
無論習慣不習慣🧑🏼🤝🧑🏼,在大幅度擴招🕵🏻♀️、大規模圈地建設和合並高潮後⚖️,高校間的競爭正無可挽回地趨於激烈,競爭成了改革的最大動力。教授或講師下崗、低聘👷♂️、流動,註定要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尋常現象。也只有到了那時,所謂高校學術腐敗🗿、教師混日子熬年資之類,才會大大減少,名校所謂“創建世界一流”的口號才算有了更實質性內容。
大學開始競走甚至奔跑🌊,才是學子之福、學術之幸🍉、未來之光。
《人民日報 . 華東新聞》(2003年06月13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