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哈工大將對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進行重大改革。從今年秋季開始,導師評價結果將首次被記入學生的考試成績中。該校在入學考試改革中加大了對考生基礎知識、整體知識結構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考核力度,也充分發揮專家🔠、特別是導師在博士生選拔招生中的作用🩺。
“碩士比本科好考,博士比碩士好考🤪。”這是高校校園裏一度流傳的一個順口溜🐻。要想獲得博士的頭銜♈️,在普通人的眼中,似乎“難於上青天”!那源何產生“博士比碩士好考”這句順口溜呢🙆🏽♂️?原來🧚🏻♀️,博士生專業課考試中,基礎與專業知識拉不開,偏向於專業知識多,客觀上降低了考試難度🦚。於是有人認為,過去大多數考生在專業課考試中很容易達到及格成績,而最後決定博士生錄取的關鍵因素卻在於外語成績——博士生錄取的天平傾斜了。
如今,哈工大改革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將導師評價結果記入了博士生入學考試的成績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導師說話的分量🚫,改變了過去“一張試卷定乾坤”的考試方式👩🏿🚒❤️。從這方面看來,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加重博導說話的分量👨🏿🦳,也可能產生負面效應,這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首先,導師說話分量重了,會不會導致“近親繁殖”?高校內部長期存在的復雜人際關系,一直是學術獨立的最大障礙。深厚的師生情誼以及派系觀念,一直以來就讓很多高校博士生導師感到頭痛不已⏱。面對自己的弟子💮,博導們要做到忍痛割愛🕵🏿,需要的又何止是勇氣和膽量🧑🏻🦳。以前招收博士生過程中,導師的“權力”較小甚至沒有🫷🏿,這或多或少給了博導們“忍痛割愛”的“借口”。現在,博導說話的分量重了,雖然不能理解為導師“想要誰就要誰”🤦🏿♂️,但其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一旦導致學術上的“近親繁殖”,不論是對學生本人來說⚃🖕🏻,還是學校的長遠發展,必將產生不良的影響🐄。
其次𓀍,導師說話分量重了,會不會滋生腐敗現象🧑🏿✈️?加重博導說話的分量,給權錢交易留下了更大的空間⛸,很可能產生腐敗現象👱🏻♂️。近期🍴,媒體對學術腐敗現象已多有披露。從博士論文抄襲事件,到利用職務巧取豪奪出版著作,再到如今一些研究生論文答辯走過場,學位論文水分增多,都表明學術界遠非凈土👩🏻🔧。處於並非真空的象牙塔,如果博導們利用“手中之權”謀求不正當利益,就會產生腐敗。由此看來,加重博導說話的分量,無異於給腐敗現象的產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由此看來,加重博導說話的分量,還應該製定良好的約束機製😋,使學術上的“近親繁殖”和腐敗現象沒有滋生的土壤❤️🔥。同時🧘🏻♀️,博導們也要堅持學術道德準則🥵,不要“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樣說🦸🏿♂️,是因為我國對博士生的培養是導師負責製🦏,培養出的博士生質量如何✬、論文水平高低🧚🏼,導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外,導師帶的博士生就是他的科研助手👩🏽⚕️,如果自己的助手不夠水準……🪢,這不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博導說話的分量應該加重,但應該有多重呢?這是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所以,加重博導說話的分量的時候👩❤️👩,千萬不可忽視由此帶來的問題☘️。
光明日報 (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