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江蘇省的高校的開放度也越來越高💇🏻♂️,不少學生正在悄悄越過高校的圍墻🕙,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大學生活,那就是學習在校內🙍🏼,生活在校外🏦👷🏻♂️。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環境藝術專業的四年級女生王欣便是新大學生活的實踐者🤜🏻。她搬出宿舍的理由很簡單:考研。據統計,在南京的大學中,大概有40%以上的新大學生活者的目的純粹是考研。11點鐘熄燈往往滿足不了熬夜學生。為了不影響同學,於是王欣就在去年9月22日那天搬到了玄武湖旁的一戶居民樓裏。
說起與學校生活的不同🚒,王欣頗有感觸👨🏼🔧。“比如人際關系就很不一樣👧。”王欣現在和一個已經工作了的老師一起合租☄️,但由於那個老師先來〰️,所以她們的關系就成了“二房東”和房客的關系💆🏽♀️,而且經濟上的接觸也比較多,經常一起吃飯,要算一算飯錢👨🏻🦳⛄️,還有水電煤。學校裏則各人吃各人的,互相之間的經濟關系沒有那麽多👩🦳。和一個已經工作了的人在一起生活,平常聊的話題也跳出了學校的圈子👻。有的時候“二房東”的學生來看她🪯🙅🏻♀️,見到王欣也會尊稱一聲老師🪿,這讓她覺得非常新奇😕。在學校,學生永遠是有學生氣的◾️✍🏿,而住在外面,卻感到自己“升級”了🔝。
和王欣不同的是😱,土木工程學院給排水專業四年級的王培勇從新大學生活搬回到了寢室。王培勇算是“兩出兩進”了🈚️。2001年,他為了不因為在外面兼職晚歸影響同學,租了夫子廟附近一間民房📚▶️,後來為了考試搬了回來🏌🏿,去年他再次搬出去📢🐃,這次離開學校近很多🚎,只要5分鐘路程𓀙,如今要考試了,他又搬了回來🤰。王培勇很坦率地說,社會上的人際關系要比學校裏容易處理🚵♀️。因為租房子有一紙協議,什麽都事先談好了,反而沒有什麽矛盾🥷🏽。在學校,看似風平浪靜的純潔同學關系🛻,有時卻會為了獎學金排名、找工作撞車等利益關系直接影響關系,這其中十分微妙🏊🏽,大家嘴上不說👨🦰,可誰心裏都清楚得很。對於在外住宿的缺點,他直言不諱地說,住在外面消息很不靈通。平時在學校可以沒事去走走看看🤰,有什麽信息也不會漏過🤦♀️。住在外面,除了上課在一起,平時很難和同學相聚,況且很多消息學院通過班長來通知👨🏼🏫👩🏿🔬,在學校裏要占很大的便宜🫁。
正如魚與熊掌的關系一樣🧥,在換得自由的同時,同樣也會失去一些東西,這也許就是體驗所謂的“學在校內、住在校外”的新大學生活的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據一位知情者透露,在外出住宿的學生中💡,10%是為了兼職方便🍹,40%是為了考研🧑🏽💻,還有一些則是為了男女同居。
東南大學學生處處長王強分析,在校外住宿的學生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高年級的學生,主要目的是考研🐓,大概占總人數的10%。學校對這些同學♗☃️,在了解情況後一般都能同意🧎♀️🍩。另一種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往往以學校不準在寢室放電腦為理由要求搬出去🟥,對於這種情況,學校就得嚴格把關👨🏿🎓,還要和學生家長聯系。王強說,在歷年的退學學生中🤖👚,相當多是住在學校外面的👩🏿🦲。可以說🧗🏼,住在校外還是有不少負面的影響。
對於新大學生活,房東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張誌芳自己才大學畢業不久🤛🏽,就當上了房東,她對大學生租房子表示理解,而且認為這種現象不是個別,應該得到社會的關註✉️🕵🏼♀️。
可以說,這些新大學生活的實踐者們的看法想法與校內學生有些不同,雖然有積極的一面,但由於青年人受環境影響大,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置疑,“學在校內、住在校外”的新大學生活確實值得思考🏠🎽。
《文匯報》 (2003年5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