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記者參加了幾次學生家長座談會,深感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他們還很崇尚應試教育的那一套做法👨👩👧。有的家長說:“不管這辦法那辦法,能讓孩子考上大學就是好辦法。”結果,學生在學校剛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回到家裏就又走進家長們為之設計的應試教育的“圍城”🔱。學校和家庭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幾乎形成“兩股道上跑的車”。
表現之一:突出智育。據某青少年宮一位主任介紹🚵🏼👩🦽➡️,該單位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直是青少年的科技活動中心和青少年科技人才培訓基地,那時設施有限,活動卻十分紅火;現在條件好多了,科技興趣班卻辦不下去了。目前,該單位常年有3000多名學生參加業余學習🛠,可航模班只招了30人▫️,無線電班免費才招了4人👩❤️👩,3節課後只剩下一個人🌎。後來記者遇到一位帶孩子參加少兒劍橋英語和作文補習班的女士,問考慮過讓孩子上科技班的問題沒有🚵🏻♀️。這位女士幹脆地說:“學那個幹什麽,考試又用不著。”
表現之二: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在這一點上📸,家長比老師“狠”多了(學生語)。比如有的家長每天向孩子額外布置了不少作業,還坐在一邊“陪寫”,學生往往熬到夜裏十一二點才勉強做完;家長還舍得出錢請家教,對家教老師布置的作業更重視;到了雙休日,至少為孩子安排兩個半天的校外補習班或特長班。學生幾乎沒有個人支配的時間,整天弄得煩燥不安👳🏿♂️。有位校長說🏀:“學校加班加點,教育局就來管,可家長讓學生在家中加班加點,又有誰來管呢👨🏽🦲?”
表現之三🦵🏿🕑:以考大學為唯一追求目標。有一位家長在座談會上直言不諱地說:“我就這樣告訴我的孩子:你長點誌氣、考上大學,別像你爸媽這樣兒,成了下崗工人𓀅!”所謂“擇校”👬🏼,實際也是家長導演的為著讓孩子考上重點大學的一場“備戰型”競爭。有的家長在孩子剛一進入高三,就在其臥室內醒目處掛上“倒計時”牌,人為地製造緊張氣氛⛳️。
可見,上述家長的做法均屬應試教育的典型表現。還有一種現象:學校開展的素質教育活動,比如社會實踐活動🛎、野外訓練活動🏄🏻♀️🚉,常遭到一些家長的埋怨,有的家長還編個理由讓學生請假🧑🏽🚀。一位小學老師說:“有的家長聽說孩子課外活動做值日,就提前下班接走孩子。”
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是辦好教育的一條基本經驗🗿🗼。顯然🤽🏿,如果在辦學方向上是“兩股道上跑的車”,那麽形成的就不是合力,也必然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筆者認為,關鍵的問題是,學生家長的教育觀念亟待更新👰🏿。當然🧜♂️,這中間困難不少。重要的是𓀖,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乃至社區要攜起手來𓀄🤾🏿,發現問題,並下決心去解決它🤸🏼♂️,就有改變現狀的希望🕊。(本報記者 趙顯坤)
《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2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