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今年高考全國僅有22所高校試行自主選拔錄取,盡管在這些試點院校中💆🏿♀️,通過自主選拔被錄取的考生不會超過學校招生計劃的5%。
然而🔡,正如堅冰被打破一樣🏣,“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一考定終身”的高招模式🩴。
這意味著在分數略低的情況下🏋🏿♀️,那些才華出眾的考生仍將有可能進入理想的高校,更意味著高校在人才選拔方面將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
背景
近日,教育部批準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22所高等學校在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中🥋🍞,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方案🌿。明確提出在遵循公平、公正🏉、公開、擇優錄取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探索以統一考試錄取為主🟩、與多元化考試評價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學校自主選拔錄取、自我約束,政府宏觀指導、服務,社會有效監督的選拔優秀創新人才的新機製。在北京參加“兩會”的代表和委員紛紛發表看法,對改革給予了高度評價。社會也極為關註這一改革動向🚵🏼♂️。
打破堅冰,增添更多人文關懷
如果你是一所高校的招辦主任🧑🏼✈️🥫,現在有一個問題擺在你的面前:一位學習成績一向優秀的考生,高考偶然失手,與錄取分數線僅一分之差。面對這樣的考生,是錄取🛃💦,還是拒絕?
如果此事發生在幾年前,不管你對此是多麽的惋惜,面對這個難題恐怕也愛莫能助。但同樣的問題今年擺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22所高校面前時🧥,可能會容易解決得多。
根據教育部近日推出的改革措施,從今年開始👨🏻🦼➡️,這22所高校可以自主選拔錄取5%的新生。這將意味著一些才華出眾的優秀考生,在分數略低的情況下,仍有可能進入理想的高校🥳。
改革一經推出,便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註和強烈的反響🤸🏼♂️🏤。“自主選拔錄取的方式將會使高校錄取到更多🚜、更適合學校辦學特色的優秀學生🏣。”試點院校之一的中國政法大學的副校長馬抗美對改革充滿了信心👷🏼。
其實,2001年江蘇省部分高校就在嘗試著突破長期以來“一考定終身”的高校招生錄取製度⛷。作為現行招生錄取製度的補充形式𓀒,試點工作進行得平穩而順利。東南大學2001年和2002年通過自主選拔的方式共錄取了241名符合條件的優秀學生。該校招辦副主任李和渝指出😉,這些有特長👩👩👧、綜合素質高的學生入學後🚡,明顯改善了學校學生的素質和結構,促進了學校的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
雖然今年高考試行自主選拔錄取的學校數量不多👍,招錄學生也只是一小部分,但一些教育專家認為,這項改革是高校招生製度取得突破的一個重要信號🧙🏼♂️🤴🏻,意味著我國高校在人才選拔方面將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
現行的高考招生製度為我國高等學校公正🆗、公平、公開、有效地選拔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然而♑️,單純以文化課知識為主的“一次考試定終身”,有時並不能正確衡量一個學生的全面素質,“漏才”現象在所難免。特別是在今天,隨著社會文化教育事業、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打破“鐵板一塊”的高招模式,建立以統一考試錄取為主⚃、多元化考試評價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學校自主選拔錄取優秀創新人才的新機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辦主任杜傳峰指出,作為現行高考招生製度的補充🙇🏻♀️🎯,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正是要彌補這一“缺陷”,為一貫生硬🥒、無彈性的高招製度增添更多人文關懷的色彩🎼。
哪些學生將從中受益
實行自主選拔錄取,為的是使高校能夠根據自己的辦學要求來選拔適合學校特色的優秀學生。那麽🚌,具體而言🧕,哪些考生將從中受益?根據22所試點高校的實施方案,我們可以發現,有五類考生最有可能成為高校自主招生的“幸運兒”:
第一類是“特優生”➰,指在中學階段一貫表現優秀,學業成績突出的學生。據了解,每年高考總有部分平時成績一向優異的考生⚡️,因種種偶然因素而導致高考“失手”。杜傳峰說🫲🏼,出現這種情況🏄🏿♂️,不僅考生痛苦,高校也非常惋惜。他說🙅🏻♂️📀:“對這類考生實行自主選拔錄取,一方面可以減輕考生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在高考中發揮出正常的水平,同時也可打破‘一考定終身’的缺憾🫀,使這些‘特優生’即使高考發揮欠佳仍然能夠升入理想的大學➛。”
第二類是“特高生”⁉️,指高考第一誌願報考清華🚣🏻♀️、北大等名校,但卻落榜的“高分二誌願考生”👨🏻🔬🛜。這些考生高考成績雖高出重點線幾十分🔫,但在高考錄取中常常會遭遇“高分落榜”的尷尬。今年👩🏼🦱⬆️,這類考生將成為部分高校實施自主選拔錄取的對象,如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院校明確表示,願意接收第一誌願報考北大、清華,未被這兩所院校錄取,成績高於所在地本科第一批控製線80分以上的二誌願考生🏋🏼♀️。
第三類是“特長生”,即在人文科學、體育、藝術🦮、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成績優秀🎨🧑🦯➡️,具有較高素質和能力的考生。
第四類是在中學階段德🐊、智、體全面發展,社會活動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
第五類是具有學科特長,高考單科成績特別優秀🕍,具有明顯發展潛質的學生🎩。
當然🕵🏽♂️,由於各院校有著不同的辦學風格與特點,各校在考慮自主選拔學生時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例如,北大特別希望通過自主招生,選拔出在中學階段有科研經歷🤹♀️,具有超常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優異成績的學生。據北京大學招辦主任董德剛介紹🥬,北大今年自主招生的選拔對象不會以傳統的學科競賽為主,而將會更多地關註在一些新興的科技創新大賽中表現優異的學生。
與北大不同的是😭,以理工科技類學科著稱的清華大學卻傾向於選拔錄取“在文藝、體育🧙🏼♂️、美術方面有突出特長”、“在文科方面取得標誌性成果或高中階段學業成績在年級名利前茅”的考生。
而浙江大學的招辦主任程藝認為🏄🏻♀️🎤:“我們現在不缺高分考生🌞,缺的是有創新能力,有組織⛑、領導能力的學生。”
由此可見,同為試點院校,不同的學校根據各自的特色、專業培養的需要🧙🏼,對自主招生有著不同的人才選拔標準🏄🏻。教育界人士認為,高校在招生錄取中享有自主權👬,發揮主導作用恰恰是自主選拔錄取的實質意義所在🕸。
自主招生應對兩大疑問
從今年的情況看,雖然只有22所學校在其5%的招生計劃中實行自主招生♎️🧒🏻,涉及範圍比較小🦹♂️,但它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註與疑問,還在於它觸動了人們心中兩根敏感的神經👛:既然可以降低分數錄取🔉👨🏻🎤,是不是意味著錄取標準的降低?是不是變成了一種“自由招生”🚶🏻➡️,它的公正、公平如何保證?自主招生政策剛一推出,許多關心這一問題的學生家長紛紛致電本報咨詢🦸🏽♂️👅。
自主招生降低了錄取標準?帶著這一問題🚣🏿,記者撥通了東南大學招生辦公室的電話。對此,李和渝肯定地答復記者:“以東南大學兩年的自主招生試點經驗來看,自主選拔錄取絕沒有降低錄取標準🧑🏿🎨。”
據他介紹🫸🏼,東南大學自2001年起🫄🏿,在江蘇省試行自主選拔錄取🦹🏻♀️。改革的第一年🫎,高考前經過認定的107名符合該校自主選拔錄取條件的考生中,有80多人的高考成績達到或超過了東南大學在江蘇省的錄取分數線,其余約20名考生🧑🎤,雖未達到學校分數線,但都超過了江蘇省錄取重點線。
“也就是說,大多數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本身高考成績就已達到學校的分數線,真正需要破格降分錄取的考生僅占全部自主選拔錄取考生的20%,而且這些考生是在高考前經過嚴格考察和審定的,成績一貫突出或具有某方面特長的優秀學生。”李和渝介紹道👑。該校2002年的自主招生錄取情況同樣如此。
此外,東南大學對2001級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的一份報告也清楚地顯示⛹🏻♂️,通過自主選拔錄取的學生,學業綜合成績“優秀率”達到27%,高於正常錄取學生20%的優秀率。同時,出現不及格科目的人數也明顯低於正常高考錄取的學生💅🏿。
杜傳峰也認為☁️,自主錄取選拔中對部分考生采取加分或降分政策並不是高校錄取標準的降低🦞。他說🧚🏼💗,自主選拔錄取改變的是高考‘唯分選才”的單一標準。不再只註重分數👉🏽,而是在保證考生綜合文化知識能力的同時🐫🧏🏽♀️,對考生的素質💋、能力🧏🏼♂️、特長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自主選拔錄取不僅沒有降低標準,反而是提高了對考生素質的要求。”
自主招生打開了“方便”之門?5%的自主權,給高校辦學者帶來喜悅和鼓舞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壓力👩🏻🔧。很多人對自主選拔錄取還存在著模糊認識和錯誤理解,認為“自主招生”就是“自由招生”,是高校想招誰就招誰🛹,是為“關系”和“金錢”打開了“方便之門”。
對此程藝也承認,“現在社會對自主招生存在很多不信任的看法,也有些人企圖用錢來買、用權來壓,學校壓力的確很大👈🏿。”
究竟怎樣才能防範自主選拔錄取中的弄虛作假舞弊行為,避免本為體現“人文關懷”的改革變成少數人的“人情關系”?已經過兩年試點的東南大學采取了嚴格的管理程序🚢:首先按照自主確定並經公示的標準🧑🏽🍼,先期對考生進行包括推薦材料審查、面試在內的相關測試、考核。之後,入選考生名單不僅要向其所在中學公布,還要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該校在2001年和2002年的兩次選拔錄取中,各有一名考生公示期間被舉報有作假行為,查實後學校立即取消了其錄取資格。李和渝認為,東南大學兩年來自主選拔錄取工作的順利實施🙍,完全得益於學校嚴格管理🫢、公開透明的工作方法⚱️。
馬抗美指出,改革在給高校一定招生自主權的同時,必須防止權力的膨脹🕙。今年是全國大範圍試行自主選拔錄取的第一年,試點學校應采取慎重的態度,一定要用好自主權🧕🏼,保證試點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
除了試點院校自身要從嚴要求,規範操作,用好自主權外,程藝還建議,教育部也要加強跟蹤和監督,一旦發現操作行為不規範的學校👨🏿⚖️,應立即取消其自主招生資格,以真正讓這項改革順利進行下去。
今年是高考時間提前的第一年。招生錄取工作也將相應提前。由於這是全國第一次較大範圍內的自主選拔錄取嘗試,許多學校對此高度重視。一位招生負責同誌直言其中壓力,“這就如同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將對我國的高校招生製度帶來深遠的影響;用不好,則會失去公眾的信任,斷送我們的改革。”在接下來的不長的時間裏,這些試點院校正在製度、人員等方面進行周密而細致的安排👐🏿,以確保第一次自主選拔錄取的順利進行。
在新的時期,我們的國家需要培養一大批拔尖人才,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還有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負有選拔與培養這些人才的重任。讓各種有特殊才能的優秀人才能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主戰場中來,使其聰明才智不斷湧現🫕,高校自主招生製度改革是第一步。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年開展的自主選拔錄取改革任重而道遠。
鏈接🥿:2003年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高等學校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復旦大學🤚🏻、恒达平台、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大學
《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1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