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招生製度改革開始,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吉林大學校長吳博達一開始就亮出了獨特的觀點。
“打個比方,醫學專業的學生在本科五年學習後,是進不到那些大城市的好醫院的。而鄉村縣城和西部的醫院他們又不想去。這既造成了就業難🙏,也形成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我們可不可以從招生那裏開始改革,拿出增量的部分甚至全部,專門為急需的地區來培養?這些人可以是兩年學製,可以學全科,學成回去後給他們合適的待遇🤼♀️。這樣,我們的教育就培養了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人才👨🏻🏭。”
那麽🫳🏼,在現行政策下如何走就業路🥩?合並後的吉林大學是所超大規模學校,每年都有萬余名畢業生面臨就業,而且就業人數逐年遞增🧑🏿🔬,但吉林大學的一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吳博達說,合校伊始,吉林大學就專門設立了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專門機構——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這在當時是全國高校第一家。2001年又成立了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全方位📡、高質量、方便快捷服務的“吉林大學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2002年,又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就業指導教研室”,並把“就業指導課”列入教學計劃🧛🏼,確定為有學分的限定選修課,使就業指導逐步由“方法指導”轉變為“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使學校的畢業生群體就業指導走向系統化、規範化🫄🏼。此外學校還長期開展職業測評和就業咨詢工作,用科學的方法幫助畢業生了解自我,確定自己的職業取向。這些新做法的意義不在於它在全國高校中出臺的次序,而是它實實在在促進了吉林大學就業工作的紮實有效的開展🕧,真正為廣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服務平臺和更廣泛的選擇空間。
光明日報 (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