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97年年底,中科院起草了關於“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1998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原則通過了“國家知識創新工程試點方案”,決定由中科院率先啟動國家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2000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宣布,中科院國家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從2001年起進入新階段,在“十五”期間投入100余億元。
【現狀】
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啟動,為我國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納入這一工程試點👽、受到工程支持的只有國立科研機構(包括國家科研機構和部門科研機構)🛢,而我國高等學校⛹️,尤其是一批學術水平較高的研究型大學🙆🏼♂️,至今尚未被列入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之中🛃。
那麽🔃,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據統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有2/3的論文是由大學發表的;在諾貝爾獎的授獎總數中,有3/4的是大學獲得的。世界排名前100所大學發表在《自然》和《科學》上的論文占大學發表論文總數的3/4左右,獲得的諾貝爾獎占大學獲獎總數的94%,體現了這些一流大學強大的創新研究實力🖕🏻。大學,特別是高水平大學🧛🏼♂️,是知識創新的核心力量👱🏿🦸🏿♀️。
在我國,2001年前的5年間✂️🧔🏽,內地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論文共有36篇,目前還不具備統計意義;但我們可以對SCI論文進行統計,同樣能說明問題🚋。2001年🕺,我國大學發表的SCI論文占全國總數的3/4以上,其中🗾,排名前50名的大學👨👧👧,發表SCI論文占大學發表論文總數的3/4以上。此外🧓,我國高校科研力量雄厚,承擔著全國90%以上研究生培養任務。這表明我國高等學校應該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占有主體位置,發揮核心作用👱🏽。
【代表觀點】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程耿東代表認為,就知識創新來說,從世界範圍來看😸,高等學校具有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顯著優勢,這些優勢表現在:
第一,寬松的學術氛圍和長期的學術積累。高校的管理體製決定了其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第二🦃,多學科交叉的環境。不必說綜合性院校👰🏻♀️,即使大連理工大學這樣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學科交叉的環境也比較好🍕,理科、工科→、生命學科等方面的學者可以面對面地交流。這種環境對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尋求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思想火花非常重要📧。
第三,可以讓更多人參與知識創新。有資料顯示🚣🏽,諾貝爾獲獎者的成就,大都是在他們作博士論文💁、碩士論文期間完成的,究其原因,除了年輕人聰明、勤奮外,還有名導師的指導,有可以專心研究的寬松環境,有寫學位論文的壓力等👎🏻。應該給年輕學者和學術上有所成就的學者以同等的科研條件。從這一點看👮🏽♂️,高等院校將教學和科研結合在一起🦴,可以讓更多具備一定科研素質的人,參與到“源頭創新”活動中來。
第四🧑🧑🧒🧒,可持續創新的能力👨🦱🧑🏿🦲,也就是持續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想、創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有源源不斷的優秀學生進入研究室,並且,年輕學生有很強烈的創新願望。從這一點看,高等學校最容易把人才培養和創新研究結合在一起。
基於上述四點原因,程耿東代表認為👨🏻⚖️,國家應該把高等學校這“一大塊”納入整個國家的知識創新體系之中👨🏻💻。
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代表認為,學術研究是大學的生命線。大學從產生之時就深受古代高等教育機構傳統的影響👨🏻🔧👨🏼🎓,古代高等教育機構既是學者聚徒講學的地方🦹🏼,也是學者從事研究的場所。21世紀的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應該既是高水平的教學中心,又是高水平、有影響的研究中心。大學,特別是綜合性大學🎙,不但學科齊全、人才密集、信息靈敏🚒,而且具有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特色🕌,具有寬松的、活躍的學術文化氛圍⛓。大學的科研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滲透,並著眼於加強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促進教學、科研🏅、生產密切結合,使大學成為知識創新💐、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
【委員建議】
太原理工大學校長謝克昌委員建議,啟動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工程”,將高校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他認為,我國一批知名高校通過實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科研條件和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原創性理論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已成為若幹所大學裏湧動著的先進生產力,等待著不斷開發與組織👷🏿。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工程”的條件和基礎已經具備。
謝克昌委員認為實施這一工程🥷🏿,具有如下必要性:
一,有利於資助高校自由探索研究。他認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高校基礎研究項目資金的首要來源,但其對自由探索支持力度不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高校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自由研究的開展。而“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放在高校的學科建設和改善辦學條件🚣🏿♀️🛑,沒有充分考慮到自由探索的需要。因此,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學科建設基礎上🤱🏼,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工程”💁🏼♀️💊,可以鼓勵高校科研人員自由思考和潛心研究科學難題。
二⭐️,有利於高校將創新性人才培養與科研相結合。工程實施後🍂🧚🏻,投向高校創新基地和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將會加大🪽,高校科研條件將會得到改善,可以培養和凝聚一批優秀科研人才隊伍🧑🍼,不僅可以帶動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推動高校學科建設,提高高校培養社會需要的優秀創新人才的能力。
三,有利於高校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科技生產力轉化。工程實施後,重點建設大學可以組建交叉學科研究中心,發揮多學科交叉滲透和互補的優勢,以較低的代價在一些世界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工程還可以重點資助具有潛在應用價值以及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跨學科研究🟠,加快原始性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四,有利於增加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工程實施後🏊♀️,可以集中力量加大高校創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基礎設施,爭取在較短時間形成一支能夠沖擊世界水平研究成果的高素質研究隊伍🚳,產生一批在世界上具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著名大學原始性創新能力的差距,促進高校與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部分的協同。
《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1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