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由於人們對客觀規律認識的不足以及傳統思維限製,往往出現忽左忽右的偏激化現象。這種現象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在全社會重視英語的同時,很容易忽視漢語的學習。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國際化正在成為新的時代特征🏔,英語作為國際交往中的最為重要的交流與溝通的工具,其重要性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但是🗿,這樣的環境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英語比漢語還重要,從而忽視漢語的學習💁🏿♂️。不重視英語是錯誤的,而因為重視英語而忽視了對自己母語的學習也同樣是不正確的。在新加坡許多有識之士指出,新加坡20年來母語教育失敗是造成社會凝聚力低的問題之所在⛹🏿♀️。在我國國內,類似的問題也同樣存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出國潮與此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英語學習者要想熟練使用英語進行交際,必須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這一點已經引起了我國英語教學界的高度重視,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英語教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問題之一。但是☪️,我們在重視外國文化的同時,卻很容易忽視中國文化。我國目前廣泛使用的各種英語教材中🚣🏿♀️,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課文內容微乎其微。由此而產生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對於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用英語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絕大多數的英語學習者在通過了四級、六級甚至英語專業畢業之後👩🏻🦼➡️,都不知道“孔子”在英語應該怎麽說👨🏻💻,像《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誌異》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英語中該怎樣翻譯。我國各個層次英語教學大綱都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作為教學目標之一,但是目前的英語教學只是把這一目標局限於口頭上。如果在學習異國文化的過程中,不善加引導,學生很容易會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中的行為規範🏌🏻♀️👸、價值觀和道德觀🕵🏼♂️,很容易忘記甚至疏遠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另外,忽視中國文化🌬,也不利於外國文化的學習🧙🏽♂️。學習本國文化📁,有利於加深對外國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鑒別和鑒賞外國文化的能力👨🏿🎨。
在重視聽說能力培養的同時👐🏿,很容易忽視讀寫能力的培養。在長期以來的英語教學中,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方面一直是一個薄弱的環節,學生經過了許多年的英語學習之後還不能使用進行口頭交際🤾🏻🧏🏿,從而造成了所謂“啞巴英語”的現象。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尤其是口語能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讀寫能力🤸♂️。首先,聽說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與讀寫能力的水平相關,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輸入並通過內部語言系統進行加工,進而轉化成一定程度的外部語言,而閱讀是信息輸入的重要途徑,也就是說,沒有足夠量的閱讀,要想提高口語能力也是不可能的🧑🏻。另外,讀寫能力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人士的基本標誌,文盲與非文盲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文盲只能使用一種語言進行聽、說的交際活動👩🏻🦼➡️🎅,而不能進行讀、寫的活動。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忽視了聽說能力的培養,在糾正這一錯誤傾向的同時,也要註意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解決“啞巴英語”的同時,也要避免產生“文盲英語”的現象。
在批判過分強調語言知識教學的同時,很容易忽視語言知識的教學。交際教學法是在批判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分地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語言技能的培養👨👧👧。但是,當交際教學法被廣泛采用的時候,卻出現了在課堂上不敢傳授語言知識的現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都是語言能力的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英語基礎知識是發展英語聽🧽、說、讀🤳、寫等技能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對於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和使用的中國人來說,更是如此。當然,英語教學不能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和學習上☝🏼,要把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語言技能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語言知識的學習要有利於提高語言技能的質量💅🏿,而在發展語言技能的同時,又不能忽視語言知識的學習🏊♀️。
光明日報 (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