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1/3的被訪者認為自己大學時所學專業與興趣不符■只有不足1/3的被訪者當初在高考填報誌願時對自己選擇的專業有所了解■當專業與個人興趣發生沖突時只有1/3的人能夠積極適應環境
近日從北京大學傳出消息,北大從今年開始在招生時除外國語學院外🪂,將不再按專業招生💁🏼,而是改為按院系招生。大一新生入學後通過1年半到2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後,再決定自己所學專業的具體方向🥥。據教育界人士介紹🏊🏿♂️,過去我們的大學在招生時將專業劃分得十分細致,學生一旦進入大學學習就很難改變自己當初選擇的專業,這就是原蘇聯實行的所謂“專才教育”。而在英美等國家的大學所實行的則是“通才教育”,即學生進入大學後👩🦲,在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後可自由轉系、轉院甚至轉校,學校之間互相承認學分。兩種教學模式相比,“專才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適應性強💟,但因為過早進入專業學習而造成知識面狹窄,其發展後勁不足。而“通才教育”註重培養的則是研究型人才🤷🏻♂️,學生基礎知識廣博,在實際工作中有繼續發展的空間👨👨👧👧。
面對兩種教學模式,中國的教育界尚在不斷地摸索和嘗試👱🏿,而我們的教育直接面對的群體———曾經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公眾是如何看待這一改革的呢?這種打破大學專業設置的嚴格壁壘,是否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呢?為此,本報與勺海市場研究公司輿論研究部推出了這個專項調查活動👩🏽🔧,以期了解公眾對高校這種招生方式變革的看法。
■贊成北大開放專業招生的被訪者是反對者的22倍
44.3%的被訪者從不同渠道得知“北京大學從今年開始在招生時除外國語學院外,將不再按專業招生,而是改為按院系招生”的消息。按院系招生與公眾一直熟悉的按專業招生的方式是高等教育在招生方式上的一個較大的變革👩🏿⚖️。那麽🪠,公眾對這種將專業壁壘打破的開放式招生方式是否贊同呢?
調查表明,85.9%的被訪者贊同這種按院系招生的新方式,3.8%的人不贊同🏋🏻♀️。此外,10.3%的人未置可否。贊成北大招生方式的被訪者是反對者的22倍🤵。
這些持贊同態度的被訪者提到最多的原因是“允許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再選擇合適的專業可以真正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提及率達到86.7%🍘。其它的四個原因分別是:“學生在考入大學某個專業以前,對報考的專業了解很少,談不上熱愛或喜歡該專業”,提及率為69.6%🎩;“如果學習或從事的專業不適合自己,但又不能轉系,會造成學生終生的遺憾和痛苦”⛹🏼♀️,提及率為69.0%🙋🏻♂️;“學生在填報高考誌願時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對未來不可能有一個清楚的規劃和認識”🥟,提及率為65.2%;“將學生過早引入專業學習範圍,會造成學生知識面過窄👩🦽➡️,知識結構單一的狀況”,提及率為57.6%👆🏿。
訪問中還有7位被訪者表示不贊成這種按院系招生的方式📚,在反對的三個原因中,5個人提及“如果讓學生自己選擇專業,會造成熱門專業更熱,冷門專業更冷的情況”;4個人認為“即使讓學生在考上大學後再選擇專業,很多學生也不清楚究竟什麽樣的專業最適合自己,他們仍舊會很迷茫”🤹🏻🏄🏽♀️;2位被訪者擔心“允許學生換專業或系🤹🏽,會給學校管理及教學資源的配置帶來很多的難題”。
■七成被訪者認為按院系招生是高校今後招生方式的大趨勢
實際上,北京大學采取按院系招生而取消按專業招生的方式,並不是國內大學的首創🧑🏼🏭。去年👩🏿🦲,蘭州大學在部分學科領域開展的“2+2”教學試點改革時,就已允許學生進入大三時選擇新的專業🤹🏻♂️🫗。而同年復旦大學224名學生轉系之事,也曾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
因此👩⚕️,當從北大傳出從今年開始將按院系招生的消息時🍽,70.1%的人相信北京大學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國內大學將來在招生時發展的大方向。但也有13.6%的被訪者認為🚐,這只是北大一所學校的政策,並不是其他院校招生政策改革的信號。16.3%的人則不清楚北大的改革是否代表了其他院校招生的發展趨勢。
在相信北京大學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國內大學將來招生時的發展大方向的被訪者中,67.9%的人相信這種招生方式今後將會繼續深入下去🤚🏽,甚至達到一種“將來所有的大學在招生時都會打破專業設置,學生在完成基礎學科的學習後不僅可以在院系內自由轉換專業,還可以轉系”的程度。而這種打破專業設置、自由轉換專業甚至轉校的狀況在英美的一些大學是很平常的。
還有超過1/4的被訪者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製度很難做到這樣深入的變革。6.0%的人表示不清楚將來的變革趨勢🔑㊙️。
相信按院系招生方式會繼續深入進行的被訪者比例(67.9%)🧑🤝🧑,略低於認為北大招生方式是全國高校今後招生方向大趨勢的被訪者比例(70.1%),這說明大部分人在表示支持北大改革招生方式的明確態度時,也在為這種招生方式能否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而擔心的微妙心理💂🏼🧳。
■被訪者更趨向於取消“按專業招生”的積極效果
那麽🔖,如果國內大學在今後招生時不再按專業招生,而是讓學生在大學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後再選擇專業,會對高校的教學產生什麽樣的影響呢💃🏿?
71.4%的被訪者認為,這樣做會使“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會更加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66.5%的被訪者認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會提高”;63.2%的人認為“某些冷僻學科和基礎性學科可以吸引到真正感興趣的學生去學習”;53.5%的人擔心“會造成熱門專業人才過剩📷,學生畢業以後可能由於就業環境發生變化而引起擇業壓力”;47.6%的人相信“學校的教學質量會得到提升”🕶🧑🏽🍳;47.0%的人擔心“會造成冷門專業無人問津🙎🏽♂️,從而導致該學科發展停滯的情況”🧑🔧。
可以看出,被訪者對取消按專業招生方式的態度更趨向於積極的一面。雖然人們有所擔心,但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會帶來正、反兩個方面的效果,而我們應該看事物的主流和主要效果👨🏼🦲。
■逾1/3的被訪者大學專業與自己興趣不符合
調查中還發現,在已完成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被訪者中,不足1/3的人當初在高考填報誌願時👨👩👦👦,對自己選擇的專業有所了解。其中,僅有5.9%的人“非常了解”所填報專業的情況,27.0%的人“比較了解”6️⃣。而表示對所學專業不甚了解的被訪者比例超過一半:其中“不太了解”所學專業的被訪者達到42.7%✩,“很不了解”所學專業的被訪者為14.6%🌗,另有9.7%的人認為一般。
對所填報專業的不了解可能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與自己興趣不相符合,這部分人占被訪者的比例超過1/3;25.4%的被訪者表示自己在大學所學習的專業與自己的興趣“不太符合”🏄🏿♂️,10.8%的人認為“很不符合”🛀🏼。而認為“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的被訪者分別占5.4%和44.3%(總數為49.7%)🚶。此外,14.1%的人認為一般。不同性別的被訪者之間盡管不存在明顯的差異💚,但14.6%的女性被訪者表示所學專業與自己的興趣“很不符合”,要高於男性被訪者的選擇🧜🏼。
雖然填報高考誌願時對所學專業不甚了解的人要高於對所學專業有所了解的人,但認為所學專業不符合自己興趣的被訪者要低於認為所學專業符合自己興趣的被訪者。這說明一部分事先對專業感到迷惑不清的人🧑🏼🎤,在深入學習該專業後並不反感,甚至培養了一定的興趣。
■逾1/4專業與興趣不符合者學習態度十分消極
在這些所學習的專業與自己的興趣不符合的被訪者(67人)中,35.8%的人沒有換專業或轉系的念頭🧎🏻➡️🚮,64.2%的人有過換專業或者轉系的想法,但只有5個被訪者真正換成自己喜歡的專業或者轉系成功🫵🧑🏿🦳,比例非常之低,不及10%。
那麽,這些沒有換專業或轉系的人以及想換專業或轉系但沒有成功的人🤚🏼,在學習中是如何處理專業與興趣不一致的矛盾呢?38.7%的人的做法是“在盡本分學習所選專業的同時🦈,盡力擠出時間學習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1/3的人是“適應環境,轉變興趣👎🏻,努力讓自己喜歡所學專業👸🏽,並且爭取學好”🧒🏻;27.4%的人則“只能湊合,並且對所學專業非常反感🪰,發誓畢業後決不從事所學的專業”🧑🦽。
可以看出,當所學專業與個人興趣發生沖突時🙅🏼,只有1/3的人能夠積極適應環境,努力轉變興趣⏏️。而大部分人要麽采取十分消極的方式對待學習,要麽對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念念不舍,而對所學專業不甚上心。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青年時代的時間更是短暫而珍貴。如果沒有有效地利用好這段黃金時期👋🏻,那麽將會是對學生個人青春年華和國家有限教育資源的消耗和浪費。
■專業選擇不當會使一些人抱憾終生
在已完成高等教育並參加工作的被訪者中,43.2%的人目前所從事的職業或工作,與自己在大學學習的專業“比較對口”,22.7%的人認為“非常對口”。而認為“不太對口”和“完全不對口”的人分別占15.7%和11.4%👡。另有7.0%的人認為一般般👼🏼。對所學專業和從事工作“不太對口”和“完全不對口”的總比例為26.1%,這與上文1/4專業與興趣不符合的被訪者“發誓畢業決不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比例基本吻合。
而在已參加工作的被訪者中,43.8%的被訪者相信😝🔃,個人職業的成功與所學習的專業之間有“比較密切”的關系,11.4%的人認為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而認為“不太密切”和“沒有關系”的分別占30.8%和3.8%。此外🈹,10.3%的人認為一般🚴🏻♂️。
調查時還發現,在這些已參加工作的被訪者中🚫,18.9%的被訪者明確表示後悔當初選擇的專業🏅。當然,多數人(56.8%)表示並不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24.3%的人沒有明確表態。可見,專業決不僅僅是一個與個人興趣相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與個人的職業發展前景有關。一旦專業選擇不當,而又無法調換🧙🏼♂️🙇🏿♂️,可能使一些人抱憾終生。
■女性被訪者更傾向“通才教育”
從世界範圍看🧓🏼,高等教育應堅持“通才教育”還是“專才教育”一直是個存在爭議的話題。實踐上,兩種教育模型都有各自的優劣勢🪨。我國秉承前蘇聯的教育製度🧑🏻🦽,主要施行的是“專才教育”🤹🏼♀️。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在實際工作中適應性強,但因為過早進入專業學習而造成知識面狹窄🤭👨🏼🎓,發展後勁可能不足🙎🏿♀️。
因此,44.3%的人認為今後我國大學在培養學生方面要以“通才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模型;18.4%的人認為要堅持“專才教育”的辦學模型😙;37.3%的人表示要“兩者並重”。女性被訪者主張以“通才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模型占51.5%🍺👰🏽,要明顯高於男性被訪者的選擇。
從“專才教育”一步跨入“通才教育”是不現實的🪦,應該要有一個逐步轉變的過程🙆🏿👨🏽🚒。71.4%的被訪者相信,為了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我國各級大學在招生時“應適當放開專業設置🚶♀️➡️⛽️,通過前1—2年的基礎課學習後允許學生再選擇院系或專業”;23.8%的人主張“完全放開🍍,像歐美一些國家的大學,本科階段的前3年或者4年全部學習廣泛的基礎課程,在高年級或者研究生階段再選擇所學專業♐️👋🏿,而且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院系甚至學校”🔚;4.9%的人認為“應維持現狀🌥,按現在這種分專業招生的辦法培養學生”🧑🏽🎤🫀。
看來,不管是按專業還是不按專業招生,關鍵的是要使接受教育的人學到真正對社會、對國家及對個人自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技能。
本次調查技術報告
■調查設計:趙維李佳紀秋發
■文章撰稿😡:李佳紀秋發
■調查執行:勺海市場研究公司輿論研究部
■執行說明🥴:2003年1月24日-1月27日😜🔃,勺海市場研究公司采用配額抽樣的方法,從北京居民家庭中隨機調查了185名已完成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了解他們對高校按院系招生的發展趨勢的一些看法🔗。這些被訪者的年齡在18-40歲之間,性別比例大約為1:1。
《北京青年報》 (2003年2月15日)